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构成的角度来看,空间得以构成的本质是关系。在本·奥克利的“阿比库三部曲”中,空间往往呈现出多重而互动的状态,其中就交织着社会、地域与文化的维度,缠绕着各类复杂的关系。而小说中,苦难无论是作为人物所遭遇的物质层面的困境,还是作为人类内在心理所感知的苦痛体验,都隐含着空间范围中各类关系的矛盾冲突状态及其所形成的影响。空间所具有的表现对象关系的本质,使得其能够对苦难的成因、表现及造成的影响予以表征;而空间所具有的多维性、动态性和交互性等特点,也使得空间不仅可以在小说中展现出不同对象在相互作用时的多重状态,还可以呈露出不同对象之间相互转化、相互渗透的形态。由此,以空间视域追溯与挖掘苦难,不但可以使我们对奥克利笔下所揭示的苦难有着更为多元、深广的理解,还可以促使我们从中发现人们接纳苦难甚至超越苦难的可能性。具体来说,论文将主要从四个层面进行具体阐述:第一章论述空间对苦难的表征。以列斐弗尔与索亚的空间理论为主要框架,本章将“阿比库三部曲”中内含的空间分为现实空间与虚幻空间两大层面进行论述。现实空间与虚幻空间分别反映了非洲底层民众所遭受的身体苦难和文化苦难,以及人们对苦难的内在生命体验。然而虚幻空间一方面表征了人的精神创伤与生命焦虑,另一方面却也为追寻希望的人们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与表达空间,表现出非洲人自我意识的觉醒。第二章为在空间重构中超越苦难。索亚提出的“第三空间”以现实空间与虚幻空间为基础,旨在通过对二者的重构以实现对原有空间关系及其内部冲突的调节。从发展契机来看,非洲处于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互碰撞又趋向融合的状态为空间重构提供了可能。从影响作用及存在意义来看,“第三空间”的建构意在将二元对立的紧张关系转换成为相互依存的主体间性关系;同时,空间的解构、转化和重构过程也表征了非洲民众在追问苦难,重新阐释苦难以及承载苦难的递进中超越苦难的历程。第三章阐释了苦难的空间化叙述策略。小说通过内聚焦与全聚焦之间的自由切换以及螺旋式的圆形叙事结构的建构,形成了空间化的叙述效果,并以此对苦难及其超越之道予以了艺术表现。在空间化的叙述策略的运用下,苦难一方面实现了从多种角度被呈现的可能,另一方面也使得其内涵得到了进一步地丰富、升华。最后,阐释苦难的意义蕴含及其对生存空间的延展。苦难的存在激发和丰盈了非洲人内在的精神力量,但同时,苦难的发生也意味着民族整体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某些弊病,它可以促使人们学会适时地转化、反思,进而构筑起充满活力的现代非洲。此外,奥克利对苦难的认识与理解具有其超越性。奥克利笔下的苦难不仅适用于对其民族的生存境遇与发展意义的阐释,更可以上升为对世界不同民族的命运的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