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针刺取效的关键在于有效刺激量及其持续的时间,针灸疗法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广泛应用,而临床发现疗效与留针时间未必呈正相关。本研究试图通过对比不同留针时间下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探究留针时间与疗效的关系,进而结合卫生经济学中的成本效率及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等问题,优选留针时间方案,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试验方案,将符合纳入标准的54例患者按照纳入顺序依次编号,依据随机数表分为3组,各组均采用临床普遍使用的穴位组合以及相同的针刺手法,分别留针15min、30min、45min,均接受10次(一个疗程)治疗。在治疗前后分别使用简式McGill疼痛量表、重复改良版Schober (Modified-Modified Schober, MMS)、中文版Roland-morris功能障碍量表(CRMDQ)作为观察指标,对患者的疼痛程度、关节活动度及功能障碍程度进行量化评价,并对治疗后整体疗效进行评估,所得数据经统计学处理分析,以对比不同留针时间下的治疗效果。结果1.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积分比较:治疗前后,PRI评分、VAS评分组内前后比较均显著降低(P<0.01);2.各组患者治疗前后关节活动度比较:治疗前后,经重复改良版Schober测定,关节活动度组内前后比较均显著提高(P<0.05);3.各组患者治疗前后功能障碍评分比较:治疗前后,经CRMDQ功能障碍评分组内前后比较,均显著降低(P<0.01);4.三组治疗后疼痛、关节活动度及功能障碍评分比较:治疗后三组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5.三组总有效率分别为分别为68.75%(15min组)、88.89%(30min组)、94.44%(45min组),三组治疗情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三组患者经1个疗程治疗后,各项观察指标组内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提示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在缓解疼痛症状及提高功能活动方面疗效显著;2.三组患者各观察指标组间比较及总疗效比较均未见显著性差异,目前还不能说明留针时间的差异对针刺疗效有影响;3.结合卫生经济学原理及当前我国卫生资源现状,若上述结论成立,留针15min即可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满足更多治疗需求,并降低针刺之外花费,值得临床参考:4.就目前研究所得,尽管治疗后三组患者在观测指标及总疗效上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从趋势上来看,30min组和45min组的总有效率均高于留针15min组,由于该试验样本量偏小,结果尚提供阶段性认识,若增加样本量,可能会其他结论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