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的临床诊断、预后评估、治疗策略、风险评估和疗效评价一直是心血管医生关注的医学难题。目前,临床上常用的CTO检查手段为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和心肌灌注显像(MPI),而且结合二者的三维融合影像可以对CTO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但是,由于设备和检查流程上的局限性,主要是通过异机融合的方法进行图像融合,这种融合方法要求操作人员必须有丰富经验,并且存在着定位缺乏客观性和重复性差的缺点。为此,本研究拟建立一种便于实际操作并且客观通用的异机图像融合方法,并利用这种方法获得的三维融合图像对CTO患者进行诊断、手术风险预测和术后疗效的综合评价。应用独立双源64排CT能在正常心率情况下获得高质量的cCTA影像,通过SPECT获得的MPI图像是观察心肌缺血状况的经典检查手段。二者的异机融合图像既可以提供清晰的解剖学信息,同时又具有反映心肌灌注情况的功能信息,越来越得到临床医生的认可和关注。cCTA和MPI异机图像融合由于被检查对象的体位发生了改变,解剖图像与功能图像如何能够精确定位,一直是研究的难点。配备了定位CT球管或双排螺旋CT的SPECT/CT融合机已经在临床普及,但由于附加的CT功能较弱不能进行cCTA检查,无法获得理想的同机cCTA与MPI的融合图像。所以我们研究了一套通过SPECT融合机附加的定位CT图像为桥梁的异机图像融合方法,解决了以前定位难度大而且不客观的缺点。首先通过独立的双源64排螺旋CT对患者进行带有心电(ECG)门控的冠脉CT血管影像扫描,筛选出所需的研究对象。然后使用一台附加了CT的具有双探头的SPECT/CT融合机对研究对象进行带心电门控的静息和负荷心肌灌注影像扫描,同时加入三维(3D)胸部断层CT扫描。图像融合分为两步进行,第一步进行SPECT/CT心肌灌注影像和同机胸部断层CT影像进行同机图像融合并利用同机CT进行MPI图像的衰减校正。第二步以三维胸部CT图像为桥梁的定位方法,获得了cCTA与MPI的异机三维融合影像。通过实验验证了同机CT对于SPECT-MPI进行衰减校正的必要性,还验证了这种定位CT桥接的异机三维图像融合方法的可行性、准确性和通用性。利用这种三维融合影像和附加的相关数据、独立的cCTA影像及MPI图像还有常规冠脉造影(CAG)图像可对CTO病变进行综合的分析和评估。通过选择具有冠状动脉狭窄症状,拟行介入诊疗的冠心病患者进行融合图像的临床应用验证。首先,通过CT-cCTA检查筛选得到所需要的15名研究对象。然后,通过这种定位CT桥接异机融合的方法得到cCTA与MPI的三维异机融合图像。再利用融合图像和各种数据处理的信息全面分析每个研究对象,综合评估融合图像对CTO患者的病情诊断、治疗风险和疗效评价的临床价值。研究结果表明定位CT桥接的异机三维图像融合方法适合实际操作,位置配准较客观而且重复性较好,另外还可利用同机定位CT对MPI进行有效的衰减校正。cCTA与MPI的异机三维融合影像可以为冠状动脉疾病(CAD)的诊断与治疗提供更丰富的信息,包括病变血管、缺血部位和范围、室壁运动和心功能状况等。融合图像更适合应用于心肌缺血较明显的CTO病变,为CTO手术治疗的必要性提供了证据,术后采用异机融合图像复查证实CTO病变手术治疗对缓解病情、防止心室重构有很好效果,可帮助临床医生确定手术方案,预估手术风险和术后效果,也使疗效评价更直观和方便。总之,这种通过定位CT桥接实现的异机cCTA与MPI异机图像融合方法定位客观而且容易操作,并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