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部审计作为一种治理机制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已经得到广泛认可。相对于国有企业基于法律规制设立的内部审计,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设立是企业基于改善经营管理状况和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主动选择。另一方面,企业遵循着一定的发展轨迹,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企业存在不同的特征与问题,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往往随着企业的发展做出相应调整。那么,内部审计是否对于家族式管理为主的民营企业具有有效的治理结果?不同生命周期阶段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治理效应是否存在差异?能否得到进一步改善?这些问题的答案丰富和拓展了内部审计的理论研究与实务研究,加深了人们对内部审计参与公司治理的有效性的认识,对我国大基数的民营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在理论基础分析部分,本文首先从内部审计的定义和公司治理的涵义分析内部审计治理效应的内涵,明确内部审计的有效性依赖于与董事会及审计委员会、执行管理层和外部审计的协同治理,内部审计实现治理效应的主要路径是确认与咨询。然后从内部审计的本质和目标出发选择受托责任理论和价值链理论作为本文的理论基础。最后从治理的角度梳理了我国内部审计制度背景的变迁路径,其基本遵循“财务监督—管理控制—协同治理”的发展规律,在梳理中我们发现,我国政府一直以来对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发展监管有加,而对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治理基本未作干预。本文进一步结合生命周期理论分析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治理效应,构建了“民营企业特征—内部审计需求—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特征”的三角结构作为核心展开具体分析。实证研究部分,本文选取沪深A股2010年—2014年的民营上市企业数据,通过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采用多元混合截面回归分析的方法对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与财务报告质量、盈利能力和代理成本之间的关系及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差异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1)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有助于企业降低代理成本,提高财务报告质量和盈利能力,实现价值增值;(2)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对财务报告质量、企业盈利能力和间接代理成本的影响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存在显著差异,内部审计与直接代理成本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差异不显著;(3)成长期民营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在受托财务责任方面有所欠缺,在受托管理责任方面有一定的表现;(4)成熟期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治理效应最强,受托财务责任和受托管理责任均得到有效履行;(5)衰退期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受托财务责任履行驾轻就熟,受托管理责任履行受到抑制。本文的建议主要是加快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建设,包括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以风险管理为导向设计内部审计流程和完善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内部审计四个方面,其中,不同生命周期阶段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完善建议分别是初创期民营企业可以尽早培养专业内部审计人员、成长期民营企业应尽早提升内部审计整体实力、成熟期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应加强协同治理和衰退期民营企业应提高执行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的认可度。本文采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规范研究以受托责任理论、价值链理论和生命周期理论为理论基础构建了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治理效应的逻辑分析框架,拓展了内部审计研究的理论和视角。实证研究以生命周期为视角对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治理效应的分组检验区别于以往的静态研究,是一个有益的尝试,为内部审计在中国制度背景下参与公司治理发挥治理效应从实证的角度做出了肯定的回答,也为进一步探究内部审计伴随企业发展的内在规律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