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旨在在符号学的理论支持下分析赵元任《阿丽思漫游奇境记》的译本中的语言视差。语言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而语言视差作为语言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翻译中也有探讨的价值。随着符号学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日益成熟,从该角度来探讨翻译中的语言视差可以有坚固的理论基础。赵元任先生翻译的《阿丽思漫游奇境记》一直颇受读者欢迎,其对源语言的巧妙的转化颇有研究的价值。奈达指出,语言不仅能够表现事实也会歪曲事实,语言对事实的歪曲现象即为语言视差;同时,是由于符号本身与符号代表的客体不对应而产生的歪曲事实的效应。索绪尔认为符号由所指(signified)与能指(signifier)两种要素组成;他还指出,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能指与所指的联系也是任意的。按照索绪尔的观点,能指和所指的结合便产生了符号的意义。而能指和所指的结合是否能在两种语言系统中产生相同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就决定着语言视差是否产生。皮尔斯对符号学进行了全面的解释,并提出了“符号三分法”的理论,他认为:符号或表现体是某种对某人来说在某一方面以某种能力代表某一事物的东西。查尔斯莫里斯发展了皮尔斯的符号学理论,并将符号的完整意义用于语义研究,将语言符号的研究分成三个方面,句法关系,.语义关系和语用关系,分别研究符号的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本文将从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三方面来讨论赵元任汉译本中的语言视差现象,主要研究赵元任先生在词汇,句子和语篇的层面上达到最接近的自然对等时而产生的语言视差,包括在修辞手段上(双关,押韵,头韵),文化内涵词(专有名词和文化特定物)和文体转换等。本文通过大量例子的分析发现赵元任在达到一定翻译效果的同时,例如双关语的巧妙地转译,是造成了一定的语言视差的,例如,对原文中具有文化内涵的词汇及短语,赵元任先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写,将从未接触过也无法理解的词汇翻译成了大家熟知的对应物,从而填补了目的语中的文化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