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孢子丝菌病是一种被忽视的真菌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在巴西已被认为是公共卫生问题。吉林省作为全世界高发区之一,对吉林省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对全国及全世界孢子丝菌病的流行病学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孢子丝菌病的常规诊断方法包括组织病理学检查及真菌培养,组织病理学检查缺乏特异性,真菌培养耗时长。近年来流行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可做到快速诊断及分型,但对实验室条件要求较高。孢子丝菌病常发生于农村及医疗卫生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误诊漏诊机率较大,因此探索在临床中便于实施、操作简单、敏感性高的诊断方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方法:1、收集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皮肤科(我科)2010-2019年间明确诊断为孢子丝菌病的病例,并与1990-2009年的吉林省孢子丝菌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进行对比,了解孢子丝菌病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并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平台”、“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及“Pubmed”搜索我国孢子丝菌病的文献报道,尽量完善我国孢子丝菌病的发病区域等流行病学资料。2、收集我科明确诊断为孢子丝菌病的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Formalin-Fixed and Paraffin-Embedded,FFPE)组织,探索钙荧光白(Calcofluor white,CFW)荧光染色法在FFPE组织中对孢子丝菌病的诊断价值,并与之前常用特殊染色方法六胺银法(Grocott’s sliver stain,GSS),过碘酸雪夫染色(Periodic acid schiff,PAS)法在检出率、操作步骤及结果读取程度的难易性三个方面进行对比。3、探索球形孢子丝菌感染豚鼠模型建立的方法,并比较不同浓度的球形孢子丝菌悬液及不同的皮下注射方式对豚鼠孢子丝菌病模型建立的影响,为孢子丝菌素皮内试验做前期基础。结果:1、本次收集我科就诊的2133例患者中,男性758例(35.54%),女性1375例(64.46%)。职业中农民1750例,所占比例最大(82.04%)。春冬寒冷的季节更多见,比例为65.02%。发病区域中吉林省中部(长春、四平、吉林、辽源)1374例,所占比例最高(64.41%)。平均病程5.27±2.52月。临床表现中固定型1629例(占76.37%),面部固定型832例,所占比例最多(51.07%);淋巴管型501例(23.49%),四肢淋巴管型359例,所占比例最多(71.66%);播散型3例(0.14%)。皮损形态中,结节所占比例最大(43.55%)。组织病理检查可见不典型三区病变1802例,占84.48%;典型的三区病变331例,占15.52%。2、孢子丝菌病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近10年与1990-2009年相比好发人群、好发季节、好发部位、临床表现等均未见明显变化;此次调查平均发病年龄为52±1岁,发病比例最高的是60岁以上;1990-2009年分析的平均发病年龄为45±1岁,发病比例最高的是51-60岁,发病年龄有增高趋势;此次平均发病病程为5.27±2.52月,1990-2009年未明确统计到平均病程,但大部分病程在2-6个月,比例79.55%,病程有延长趋势。3、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平台”、“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搜索我国发表的孢子丝菌病文献,收集病例3273例;通过“Pubmed”收集病例1194例;共4467例。吉林省、黑龙江省和辽宁省发病比例居于前三位。性别明确者3986例,男性1857例,女性2129例。临床型别明确者2243例,固定型1450例,淋巴管型771例,皮肤播散型22例。241株菌株分子鉴定到种属,其中217株鉴定为球形孢子丝菌,其中长春41株,重庆37株,辽宁21株,四川19株,江西15株,北京14株,上海9株,山东9株,湖北4株,江苏6株,湖北3株,广州2株,安徽2株,内蒙古1株,河北1株,33株来源地区不明确;24株鉴定为狭义申克孢子丝菌,江西23株,湖北1株。4、100例已确诊为孢子丝菌病的FFPE组织分别进行PAS染色(简称PAS)、GSS、CFW荧光染色(简称CFW),结果显示PAS检出31例(31%),GSS检出40例(40%),CFW检出74例(74%),CFW检出率与PAS、GSS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PAS与GSS检出率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100例中仅有3例PAS诊断为阳性,1例银染为阳性,荧光染色为阴性,PAS+GSS+CFW的检出率为77%,单一荧光染色方法与三种染色方法共同的检出率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CFW操作步骤简单,结果读取容易。5、球型孢子丝菌感染豚鼠模型建立的探索,当菌悬液浓度为1×10~8孢子/ml时,给予四种皮下注射方式时(实验时为排除注射体积不同导致的差异,还注射了生理盐水),包括一次皮下注射0.1ml的菌悬液(简称方法1);一次皮下注射0.3ml的菌悬液(简称方法2);地塞米松连续3天皮下注射后+1次皮下注射0.1ml菌悬液(简称方法3);一次注射0.1ml菌悬液,连续3天皮下注射(简称方法4),方法3及方法4都可使豚鼠产生皮下结节,初起结节最大,约10天后可自行消退;提高菌悬液浓度为1×10~9孢子/ml时,方法2、3、4均可使豚鼠产生皮下结节。菌悬液浓度为1×10~9孢子/ml时,一次皮下注射0.3ml的菌悬液,豚鼠皮下结节的直径最大,但皮下结节维持时间并未延长。结论:1、孢子丝菌病在我国好发于吉林省,高发病率考虑和玉米秸秆的不当处理密切相关。吉林省孢子丝菌病男女发病比例为1:1.40,好发人群为中老年妇女,好发职业为农民,好发季节为春冬季节。临床表现以固定型多见,不同发病部位与临床型别之间有关联性,四肢相比于其他部位更容易表现为淋巴管型孢子丝菌病;皮损形态以结节多见。本次孢子丝菌病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与吉林省1990-2009年相比好发人群、好发季节、好发部位、临床表现型别比例等均未见明显变化;而发病年龄和平均病程都有增高和延长趋势。2、我国孢子丝菌病男女发病比例为1:1.15;临床表现以固定型多见。吉林省、黑龙江省和辽宁省发病比例居于前三位。我国的孢子丝菌种属目前包括球形孢子丝菌和申克孢子丝菌;江西和湖北发现申克孢子丝菌,余发病地区均为球形孢子丝菌。3、CFW荧光染色法对孢子丝菌病诊断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该方法在人FFPE组织中孢子的检出率为74%,明显高于PAS、GSS;且在操作步骤、结果读取程度上明显优于GSS、PAS。4、球形孢子丝菌感染豚鼠的模型,给予皮下注射时皮损表现为皮下结节。当菌悬液浓度为10~9孢子/ml,一次皮下注射0.3ml时,豚鼠的皮下结节直径最大。皮下结节持续时间约10天,即可自行消退,提示我们如果想建立球形孢子丝菌慢性皮肤感染的豚鼠模型,可尝试采用出现皮损后给予免疫抑制或连续多次皮下注射球形孢子丝菌菌悬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