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颅直流电刺激结合智能关节训练器对早期脑卒中患者手运动功能的改善作用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w2yan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 DCS)结合智能关节训练器对早期脑卒中患者手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诊断明确的脑卒中早期手功能障碍的患者6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直接训练器组(智能关节训练器组)和实验组(t DCS结合智能关节训练器组),每组患者3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常规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聚集或抗凝治疗,降血脂稳定斑块,控制血压、血糖等药物治疗;常规康复治疗:良肢位的摆放,肢体被动活动、主动-辅助活动、低频脉冲电刺激,小脑顶核刺激等),直接训练器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智能关节训练器,20min/次,1次/d,6天/周,治疗2周,平均7.33天。实验组在直接训练器组基础上加用t DCS,阳极置于患侧半球体表手区,同时阴极置于健侧半球体表手区,电量为2m A,20min/次,1次/d,6天/周,治疗2周,平均7.43天。治疗前和治疗后两组患者都采用Brunnstrom分期评估手的粗大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腕手部分)评估手腕和手的恢复;偏瘫手指机能检查评估手的细微功能;偏瘫手功能分级评估手的实用性,其结果应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符合正态性分布并且方差齐的结果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性分布和/或方差不齐的结果用秩和检验分析,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结果:1.两组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病变部位,侧别,病程和治疗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两组患者干预前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2.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期:治疗前,直接训练器组的评级分别为(I级:0例,II级:20例,III级:5例,IV级:1例,V级:4例,VI级:0例),实验组的评级分别为(I级:0例,II级:20例,III级:8例,I V级:2例,V级:0例,VI级:0例)两组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直接训练器组评级为(I级:0例,II级:1例,III级:19例,IV级:3例,V级:1例,VI级:6例),观察组治疗前后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评级为(I级:0例,II级:0例,III级:7例,IV级:13例,V级:10例,VI级:0例)。两组治疗前后均有明显好转(P<0.05),且实验组比直接训练器组更明显(P<0.05)。3.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腕手部分):治疗前,直接训练器组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为2.27±2.90,实验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为1.60±2.13。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过治疗后,直接训练器组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为6.73±6.65,实验组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为9.8±6.66。两组治疗前后均有明显好转(P<0.05),且实验组比直接训练器组更明显(P<0.05)。4.偏瘫手指机能检查:治疗前,直接训练器组的评级分别为(0级:0例,1级:0例,2级:21例,3级:1例,4级:3例,5级:1例,6级:4例,7-12级:0例),实验组的评级分别为(0级:0例,1级:2例,2级:21例,3级:5例,4级:2例,5-12级:0例)两组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直接训练器组评级为(0级:0例,1级:0例,2级:1例,3级:17例,4级:5例,5级:0例,6级:1例,7级:0例,8级:2例,9级:1例,10级:3例,11-12级:0例),观察组治疗前后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评级为(0级:0例,1级:0例,2级:2例,3级:5例,4级:11例,5级:2例,6级:0例,7级:0例,8级:0例,9级:5例,10级:5例,11-12级:0例)。两组治疗前后均有明显好转(P<0.05),且实验组比直接训练器组更明显(P<0.05)。5.偏瘫手功能分级:治疗前,直接训练器组的评级分别为(0级:0例,1级:25例,2级:1例,3级:4例,4级:0例,5级:0例),实验组的评级分别为(0级:0例,1级:25例,2级:5例,3级:0例,4级:0例,5级:0例)两组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直接训练器组评级为(0级:0例,1级:19例,2级:4例,3级:1例,4级:6例,5级:0例),观察组治疗前后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评级为(0级:0例,1级:7例,2级:13例,3级:2例,4级:8例,5级:0例)。两组治疗前后均有明显好转(P<0.05),且实验组比直接训练器组更明显(P<0.05)。结论:智能关节训练器及t DCS结合智能关节训练器均能不同程度提高脑卒中患者早期手功能,但t DCS结合智能关节训练器的治疗效果更显著。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癫痫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其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方法:检测37名癫痫患者同型半胱氨酸、叶酸及维生素B12,并进行MoCA认知评估和汉化MASQ量表。根据MoCA评分分组:0.05);两组认知领域在视空间/执行功能、语言、抽象
目的:研究18-34岁的青年脑梗死的分型、危险因素及预后情况。旨在提高人们对该病的认识,使该部分青年脑梗死患者更好地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减少发病率、降低致残率及死亡率。方法:1.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2019年10月至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12例18-34岁的青年脑梗死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18-34岁的青年脑梗死不同病因分型的危险因素情况。2.按m 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
第一部分:多发性硬化患者的血管周围间隙影像特征研究目的:血管周围间隙(perivascular spaces,PVS)因其在白细胞运输中的作用以及调节免疫反应的潜力而日益受到重视。这项研究旨在分析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患者PVS的影像特征。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7年至2020年期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确诊为MS的患者(n=82例)及健康对照组(n=35例)的
目的:通过高分辨磁共振(HR-MRI)探讨缺血性事件后随时间增加颅内动脉粥样硬化责任斑块增强程度的变化,同时寻找斑块内出血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1.连续收集2019年11月至2020年5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行HR-MRI检查提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的患者。2.分为急性期组与非急性期组,比较两组责任斑块的强化程度。3.分为斑块内出血组(IPH组)与无斑块内出血组(NIPH组),比较两组年
目的:应用3.0T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igh 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vascular wall imaging,HR-MRI VWI)技术,评估豆纹动脉供血区、非豆纹动脉供血区急性梗死与大脑中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豆纹动脉(lenticulostriate artery LSA)数量的相关性,了解脑梗死体积和豆纹动脉分支模式的关系。方法:收集201
目的:探讨基于DKI各向异性参数KFA和FA评估基底节区缺血性脑卒中后白质微结构的改变,并探索与运动功能损伤的相关性。方法:纳入首发孤立基底节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0例,根据卒中后DKI检查时间,将受试者分为亚急性早期卒中组和慢性期卒中组。匹配健康受试者30例。基于KFA和FA指标进行TBSS分析,分别进行卒中组和健康对照组独立样本T检验(P<0.05),将显著结果均值与临床评分(Lovett肌力分
目的:系统评价普拉克索与安慰剂相比治疗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检索时限均为建库到2020年12月31日,查找所有普拉克索治疗PD的相关随机对照试验(RCT)及相关文献的参
第一部分LAA型与CE型AIS侧支循环及其预后影响:基于MRA的初步研究目的:侧支循环是急性缺血性卒中(AIS)的重要预后因素,但尚未见基于病因的相关研究。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与心源性栓塞型(CE)AIS侧支循环差异,以及该差异是否影响侧支循环对预后的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2020年10月前循环AIS病例的临床与MRI资料。按照TOAST标准进行病因分型;采用
目的:探讨卵圆孔未闭相关卒中(patent foramen ovale associated stroke,PFO-AS)发生的高危因素,并建立其风险列线图模型。方法:本课题连续收集了PFO患者184人,分为PFO-AS组和对照组。通过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传统脑血管病风险因素、心脏结构及功能、卵圆孔解剖及血流动力学特点的比较,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探讨PFO-AS发生的高危因素,建立可个体
目的:按国际抗癫痫联盟2017年最新病因分类标准,分析癫痫持续状态的常见病因,为尽早对因治疗提供依据。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10月以癫痫持续状态为首发症状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排除病历资料极其不完善、假性发作及以其他疾病为首发症状入院患者。将病人分为儿童组(0-6岁);少年组(7-17岁);青年组(18-40岁);中年组(41-65岁);老年组(≥6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