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近年来脂肪性肝病(fatty liver disease,FLD)患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其防治也逐渐受到重视,但FLD发病机制复杂,迄今仍不明确。细胞色素P450 2E1是微粒体氧化酶系统中主要代谢酶之一,在肝脏对内、外源性物质的代谢中起重要作用。研究发现脂肪肝时,细胞色素P450 2E1表达增强,在肝脏内和脂肪变的程度、分布相一致,提示CYP2E1参与了脂肪肝的形成。但FLD进一步发展至脂肪性肝炎、纤维化时CYP2E1的表达状况,及相关机制性的研究,目前国内外尚未见报道。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1)酒精和高脂饮食两大脂肪性肝病病因单独和联合对CYP2E1表达影响(2)CYP 2E1与肝细胞脂肪变、炎症坏死的关系,探讨可能的机制。为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进一步的完善奠定实验基础。方法:46只雄性Wistar大鼠按体重层次随机分为4组建立模型:酒精组(A),高脂饮食组(F),酒精加高脂饮组(FA),对照组(N)。A组用30%-50%的酒精(v/v)灌胃,逐渐加大酒精浓度,10ml/kg,bid;F组高脂饮食为:2%胆固醇加10%猪油加88%的普通饲料:FA组为两者的叠加。12、16周随机抽取实验组大鼠各一只,行组织切片镜下分别显示脂肪肝和轻度炎症纤维化。16周末股动脉放血处死全部大鼠,检测所需指标:生化法测定血清ALT,AST,FFA,TG,CHO,HE染色肝组织。免疫组化法及RT-PCR测CYP 2E1和mRNA的表达;肝匀浆生物化学测定MDA、SOD、GSH。组内CYP2E1表达,与肝脏脂肪变、炎症程度、抗氧化和脂质过氧化指标之间进行相关性检验,各指标组间进行方差分析,两两比较和析因分析检验。结果:1.大鼠体重及肝脏指数变化:F组大鼠体重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5),A、N、FA三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肝指数比较,各实验组均比N组不同程度的升高(P<0.05),以FA组最高,其次是F组、A组,而F组和A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2.肝脏组织学改变:H-E染色显示,N组大鼠肝小叶结构完整,肝细胞呈多边形围绕中央静脉呈放射状,肝窦清晰可见,肝小叶汇管区基本结构清晰可见。实验组大鼠肝脏轻至中重度脂肪变,伴肝细胞气球样变,点灶状坏死,汇管区轻至中度炎细胞浸润,其中以FA和F脂肪变最严重,FA组炎症坏死最重和其他各组相比P<0.05,可以看到汇管区轻度纤维化。3.各组血清生化指标的变化:实验组ALT、AST均比N组高,且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以FA组最高,其次是F组和A组,但F组和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4.各组血脂及血清游离脂肪酸的结果:实验组大鼠体内血脂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FA组升高最显著,其次是F组、A组。5.各组肝组织匀浆抗氧化指标测定结果:GSH、SOD在实验组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以FA组最为明显,其次是F组和A组,但是F组和A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MDA中实验组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以FA组最为明显,其次是A组、F组,但是F组与A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6.肝组织内CYP 2E1的表达:实验组肝组织内CYP 2E1表达明显增加,且分布呈一定规律性,多集中在肝腺胞3区,门静脉周围并向2、1区扩展。在脂肪变、炎症重的肝组织内表达增强,FA组CYP 2E1表达最强(P<0.01),其次是F组和A组。在正常组织内CYP2E1轻度表达,集中在肝腺胞3区的2-3个细胞界板内。7.肝组织内CYP 2E1 mRNA的表达:CYP2 E1基因的表达,各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大到小依次为FA、F、A、N组。CYP 2E1 mRNA表达的析因分析显示,加用与不加用酒精(A)对肝脏CYP 2E1基因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加用与不加用高脂饮食(F)对CYP 2E1基因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0);F与A交互效应显著(P=0.04)。8.各组CYP 2E1,MDA、脂肪变程度、炎症程度相关性分析实验组CYP 2E1和MDA呈明显正相关(r=0.983,P<0.01)而和GSH、SOD成明显负相关(r值分别为-0.833,-0.948,P<0.01),与脂肪变性程度和炎症积分成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是0.618,0.966,P<0.01)。结论:1.酒精和FFA是肝脏CYP 2E1的诱导剂,诱导机制可能分别在蛋白质和DNA水平,两因素同时作用,对CYP 2E1有协同诱导作用。2.CYP 2E1可能主要通过增强氧应激参与FLD中肝细胞脂肪变、炎症因子诱导等过程,3.CYP 2E1是AFLD和NAFLD的共同发病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