疣状毛癣菌引起的脓癣并体癣1例报道及该菌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研究

来源 :贵阳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ko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报道1例疣状毛癣菌引起的“脓癣并体癣”的病例;2.从患儿多个部位分离菌种并通过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进行鉴定,多种培养基不同温度的形态学观察探讨该菌的表型特征,构建动物模型探讨该菌致病性。  方法:1.收集患儿的病史和实验室检查资料,采集患儿手臂、面部皮屑和头皮脓血、头发直接镜检并接种于SDA培养上基上28℃培养;2.分离纯化临床株,分别接种于多种培养基(PDA、SDA、YPA、YMA、CMA、CDA、MEA),并于不同温度(28℃和37℃)培养;3.通过该菌在皮肤癣菌鉴别培养基(DTM)、脑心浸汁(BHI)、溴甲酚紫固体葡萄糖琼脂(BCP-MSG)、尿素培养基上形态进行菌种鉴定;4.使用玻片培养法观察其菌落形态和镜下结构;5.采用CTAB法提取菌株DNA,PCR扩增ITS区片段,PCR产物测序并BLAST比对;6.毛发穿孔试验,观察该菌对毛发结构有无损害破坏。7.可疑菌种来源调查:前往患儿居住地收集患儿家牛棚土壤和牛毛(包括患儿家附近其它牛的毛发);8.构建动物感染模型,研究其毒力及致病性;  结果:1.报道1例疣状毛癣菌引起的“脓癣并体癣”的病例。患儿男,3岁,头部皮疹伴瘙痒1+月,泛发全身10+天,根据患儿病史及临床表现,“脓癣并体癣”诊断明确,患儿发内、发外均未见孢子及菌丝,但手臂、面部皮屑和头皮脓血、直接镜检均见关节菌丝且分离出的菌落形态相同,未见其他菌生长。该菌呈先为酵母样,后逐渐长毛的白色菌落。根据其菌落形态、生长特点及镜下形态确定为疣状毛癣菌;2.在多种培养基上的表型均为绒毛状、粉末状或絮状的白色菌落,中央隆起且隆起处多为粉末状,皱褶不明显;在大部分培养基上28℃和37℃均生长良好且生长速度及表型差异不明显;3.BHI、DTM、BCP-MSG培养鉴定结果符合疣状毛癣菌;4.玻片小培养:有关节菌丝,垂直生长,菌丝粗大不规则,链状排列的厚壁孢子;5.PCR产物测序结果通过GenBank查询,BLAST分析三株菌均99%符合疣状毛癣菌;6.毛发穿孔试验阴性;7.2次采集标本均未分离出疣状毛癣菌;8.动物实验:健康昆明小鼠、免疫抑制昆明小鼠、健康豚鼠皮肤接种该菌均为未引起感染。  结论:1.通过各项实验证实,从该患儿体表分离菌株确系疣状毛癣菌;  2.该菌株在大部分培养基上、不同温度下均生长良好且生长状态差异不明显;  3.该菌株不能引起毛发结构破坏;  4.该菌株不能引起小鼠及豚鼠感染。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