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基于18F-FDG PET/CT初诊晚期NSCLC胸腔外转移灶分布的临床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初诊晚期NSCLC在18F-FDG PET/CT显像上胸腔外转移灶的分布及特点,为晚期肺癌胸腔外转移病灶筛查、诊断与治疗提供临床数据。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4月在本PET中心行18F-FDG PET/CT全身检查,并证实为存在胸腔外转移(M1b或M1c)的初诊晚期NSCLC患者137例。除18F-FDG PET/CT全身扫描外,辅以头颅专家模式、CT或MRI扫描来证实有无脑转移。结合所有初诊晚期NSCLC患者18F-FDG PET/CT及相应的颅脑检查结果,了解远处转移器官、病灶部位及数目等特点。运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及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1.发生胸腔外转移的137例晚期NSCLC患者中,易转移部位依次为骨>脑>肾上腺>远处淋巴结>肝>肌肉>皮下>胰腺>肾脏>脾脏。2.单个器官单发转移(M1b)25例,占所有患者的18.25%,各器官转移率依次为骨56.00%、脑20.00%、肾上腺12.00%、肌肉8.00%和皮下4.00%;单个或多个器官多发转移(M1c)112例(81.75%);3.肺腺癌、鳞癌在常见部位转移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肺腺癌骨转移发生率最高,约占69.05%,脊柱、髋骨、肋骨是最常见转移部位。结论:1.初诊晚期NSCLC患者胸腔外转移中,骨转移分布最为常见,占64.96%。2.晚期NSCLC胸腔外转移以单个或多个器官多发转移(M1c)为主。3.不同病理组织学类型的NSCLC在常见部位转移率上无明显差异。4.肺腺癌骨转移发生率最高,脊柱、髋骨及肋骨是好发部位。第二部分PET/CT引导骨转移灶靶向活检小标本的优化脱钙与EGFR突变分析目的: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的靶向治疗已成为晚期NSCLC标准治疗方案,骨是肺癌胸腔外转移最常见的部位,危害严重,是决定患者预后与疗效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但骨转移灶能否成为EGFR基因突变检测的取样靶点仍不明确。本研究旨在研究肺癌骨转移灶小标本采用优化脱钙处理后,进行EGFR基因突变的检测是否具有临床可行性。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本PET中心行18F-FDG PET/CT全身显像发现骨转移,通过PET/CT引导下骨转移灶生物靶区活检,并对获取骨转移灶活检小样本进行EGFR基因突变检测的晚期肺腺癌患者127名。56例经10%硝酸10-30分钟脱钙处理,71例未经10%硝酸脱钙处理。本研究中的EGFR突变检测均采用ARMS-PCR法;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 22.0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及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分析比较。结果:1.127例患者骨活检小标本EGFR总体突变率为51.18%;2.经脱钙处理组中EGFR突变率为48.21%,未经脱钙组中EGFR突变率为53.52%,经计算P=0.552>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男性患者75例,突变阳性率为42.67%;女性患者52例,突变率为63.46%,P=0.021<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985个骨转移灶中溶骨型形态学改变病灶溶骨型病灶最多见,占51.78%;5.无形态学改变型病灶约占1/4;6.L858R突变共31例,19-del突变29例,分别占总突变人数的46.15%、44.62%。结论:1.肺癌骨转移灶骨活检小标本经10%硝酸脱钙10-30min,并采用ARMS-PCR法进行EGFR突变检测时,该脱钙方案对EGFR突变检测无影响;2.EGFR突变率在性别上是有差异,女性较男性更常见;3.骨转移灶中溶骨型病灶最多见,占51.78%;4.无形态学改变型病灶约占1/4;5.19-del和L858R是EGFR常见的突变类型,占所有突变率的90%以上,其中L858R的点突变更常见。肺癌骨转移病灶小标本上进行EGFR基因突变检测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