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5月~2011年7月,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对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根据保护区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和植被类型划分5个样区并设置23个采样点,共采集到276份土壤样品;采用手捡法和干漏斗法(Tullgren),在解剖镜和光学显微镜下鉴定动物种类;获得土壤无脊椎动物196类1204780只,隶属3门12纲24目129科146属。动物分布特点有以下五个方面。(1)在五个样区中土壤动物的类群数和个体数量分布特征是:在崆峒山样区共获得大中型土壤动物105类、246363只,隶属于3门8纲16目79科72属。春季获得动物44338只,占该样区动物总捕获量的18%;夏季获得动物73640只,占总捕获量的29.89%;秋季获得动物80127只,占总捕获量的32.52%,冬季获得动物48258只,占动物总捕获量的19.59%。在崆峒山后峡样区共获得土壤动物94类178625只,隶属于2门9纲13目66科73属。春季获得动物33883只,占该样区总捕获量的18.97%;夏季获得动物45839只,占该样区总捕获量的25.66%;秋季获得动物55784只,占该样区总捕获量的31.23%,冬季获得动物43119只,占该样区总捕获量的24.14%。在太统山样区共获得土壤动物120类、288115只,隶属于3门10纲20目92科82属。春季获得动物47568只,占样区总捕获量的16.51%;夏季获得动物98544只,占样区总捕获量的34.2%;秋季获得动物91669只,占样区动物总捕获量的31.82%,冬季获得动物50334只,占样区动物总捕获量的17.47%。在麻武山样区共获得土壤动物91类、206064只,隶属于2门8纲12目73科65属。春季获得动物34192只,占样区动物总捕获量的16.59%;夏季获得动物63178只,占样区动物总捕获量的30.66%;秋季获得动物60858只,占样区动物总捕获量的29.53%,冬季获得动物47836只,占样区动物总捕获量的23.21%。在大阴山样区共获得土壤动物101类285613只,隶属于2门8纲14目71科81属。春季获得动物50771只,占该样区动物总捕获量的17.83%;夏季获得动物83396只,占该样区动物总捕获量的29.2%;秋季获得动物84691只,占该样区动物总捕获量的29.65%,冬季获得动物66612只,占该样区动物总捕获量的23.32%。五个样区动物群落复杂性依次是:太统山样区120类>崆峒山样区105类>大阴山样区动物101类>崆峒山后峡94类>麻武山样区91类;动物的丰度由大到小依次是太统山样区288115只>大阴山样区动物285613只>崆峒山样区有246363只>麻武山样区206064只>崆峒山后峡样区178625只。(2)优势类群:崆峒山样区动物优势类群为棘跳属(Onychiurus),常见类群有线蚓科(Enchytraeidae)、寄螨科(Parasitidae)、真罗甲螨属(Eulohmannia)、洼甲螨属(Camisia)、小等跳属(Isotomiella)、摇蚊科幼虫(Chironomidae larvae)、虻科幼虫(Tabanidae larvae)等34类;崆峒后峡样区无优势动物类群,常见类群有线蚓科、穴螨科(Zerconidae)、肛厉螨属(Proctolaelaps)、棘跳属、摇蚊科幼虫等34类;太统山样区优势动物类群为棘跳属和符跳属(Folsomia),常见类群有线蚓科、寄螨科、小赫甲螨属(Hermanniella)、洼甲螨属、跳虫属(Podura)、小等跳属、摇蚊科幼虫等29类;麻武山样区无优势动物类群,常见类群有线蚓科、寄螨科、小赫甲螨属、棘跳属、符跳属、裸长角跳属(Sinella)等33类;大阴山样区无优势动物类群,常见类群有棘跳属和符跳属,常见类群有线蚓科、寄螨科、小赫甲螨属、洼甲螨属、跳虫属、小等跳属、摇蚊科幼虫等28类。(3)季节特征:在五个样区23生境个中,土壤动物分布有明显的季节动态特征。在春季21~#生境中动物个体数最多,占春季总个体数的8.5%,22~#生境动物个体数最少,占春季总个体数的1.18%;春季动物个体数在23个生境中分布的顺序为:21~#>20~#>7~#>23~#>4~#>6~#>9~#>3~#>2~#>12~#>17~#>11~#>13~#>18~#>16~#>19~#>1~#>10~#>8~#>15~#>14~#>5~#>22~#。夏季9~#生境个体数最多,占夏季总数的10.49%,5~#生境个体数最少,占夏季总个体数的1.22%;夏季动物个体数在23个生境中分布的顺序为:9~#>21~#>20~#>4~#>3~#>7~#>16~#>6~#>11~#>23~#>13~#>12~#>17~#>2~#>1~#>10~#>15~#>18~#>19~#>8~#>22~#>14~#>5~#。秋季9~#生境个体数最多,占秋季总数的10.14%,5~#生境个体数最少,占秋季总个体数的1.37%;秋季土壤动物个体数在23个生境中分布的顺序为:9~#>21~#>20~#>4~#>7~#>6~#>23~#>3~#>1~#>16~#>17~#>2~#>14~#>13~#>12~#>8~#>15~#>19~#>11~#>18~#>10~#>22~#>5~#。冬季21~#生境个体数最多,占冬季总数的10.11%,2~#生境个体数最少,占冬季总个体数的1.65%;冬季动物个体数在23个生境中分布的顺序为:21~#>20~#>7~#>17~#>4~#>6~#>23~#>3~#>13~#>1~#>12~#>9~#>14~#>8~#>16~#>18~#>11~#>15~#>19~#>22~#>5~#>10~#>2~#。结果表明,土壤动物在夏季和秋季具有较多的类群数和丰度,春季和冬季土壤动物的个体数和类群数相对较少,由于夏、秋季水热条件好,土壤养分丰富,有利于土壤动物的生长繁殖。(4)垂直分布特征:研究区土壤动物在垂直方向上呈现出明显的“表聚性”,即土壤无脊椎动物的个体数和类群数都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类群数表层188类,中层156类,深层103类。土壤动物个体数表层有797645只,占总捕获量的65.95%;中层有358249只,占总捕获量的29.62%;深层53593只,占总捕获量的4.43%)。(5)土壤动物多样性、均匀度和优势度:秋季崆峒后峡样区的7~#生境的动物多样性(H′=3.5137)和均匀度最高(E=0.9177),优势度指数最低(C=0.0369);夏季太统山样区的10~#生境动物多样性(H′=2.3645)和均匀度最低(E=0.7440),优势度指数最高(C=0.1643)。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动物的多样性与丰富度、均匀度呈正相关,与优势度呈负相关,与个体数量相关性不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