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仆寺常盈库是明代中后期中央主要银库之一。本文以明代太仆寺常盈库为研究对象,从国家财政的角度,探讨常盈库的收支类项、规模以及太仆寺财政运作的实态,深刻了解常盈库在国家财政体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反映出明代太仆寺由马政主管机构转变为了兼具财政职能的机构。常盈库的收入主要是由太仆寺掌管的马政资源相继折征而来。其白银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为马价银,一类为除马匹以外,其它的马政资源折银。马价银中的俵马折银和种马变卖银占主要部分。除马政自身发展的原因之外,国家形势的需要是常盈库收入类项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此外,京营官军的桩朋银和兵部的少数收入也交由常盈库收贮。常盈库银的用途由单一到多元。成化四年,常盈库作为太仆寺下的财政机构建立,其银两专备京营和边镇买马。大致从正德时期开始,常盈库担负起了国家财政的部分开支,白银逐渐用于边镇军费,应付皇帝挪用和赈济地方灾荒等。嘉靖、万历两朝,常盈库的支出数量和规模迅速扩大,一些临时军费的开支更是成为了太仆寺常盈库的制度性支出。在常盈库运行过程中,伴随着库银由单纯的买马变为国家财政开支经费的一部分,明代太仆寺的职能发生了转变。太仆寺财政职能的发挥是明后期国家财政得以维持的重要原因,但同时也使太仆寺陷入了无银无马的困难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