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伴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观察

来源 :温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shengfang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治疗冠心病伴心力衰竭对QT离散度(QTd)、心脏结构和功能指标、血浆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肌钙蛋白(hs-cTnT)、一氧化氮(NO)、B型利钠肽(BNP)、6分钟步行试验和代谢当量(METs)值及生活质量评分的影响。
  方法:于2015年6月1日至2018年6月1日选择瑞安市中医院收治符合诊断标准的冠心病伴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分级为Ⅱ级或Ⅲ级,均为窦性心律并已达到干体重的患者68例。根据初诊数字编号分组,剔除6例不配合治疗者,分治疗组32例,对照组30例。两组均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每日100mg;阿托伐他汀钙片,每日20mg;根据心率予倍他乐克缓释片,每日23.75mg~95mg,静息心率控制在55~60次/分;厄贝沙坦片,每日75mg~300mg,根据血压调整用量或加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每日5mg,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的正常范围。治疗组加EECP治疗,每日60分钟,35天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药物治疗和EECP治疗的疗程均为35天。两组治疗前后均进行心电图QT离散度(QTd)测定;心超检查,观察治疗前后左心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舒张末期室间隔(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左室舒张末容积(EDV)、左室射血分数(EF)、短轴缩短率(FS)、E峰/A峰(E/A)的变化;检测相关实验室指标,包括ET、CGRP、hs-CRP、hs-cTnT、NO、BNP值;进行6分钟步行试验,用心肺运动测试系统检测METs值;并评估生活质量,观察躯体功能(PF),躯体角色功能(RP),躯体疼痛(BP),总体健康(GH),精力(VT),社会功能(SF),情绪角色功能(RE),心理健康(MH)评分。分析两组治疗前后各观察指标值,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两组治疗前后QT离散度(QTd)比较:两组治疗后的QTd值均明显小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QTd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两组治疗前后心脏结构和功能相关指标比较:两组治疗后的LAD、LVDD、IVST、LVPWT、EDV、EF、FS、E/A值各自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LAD、LVDD、IVST、LVPWT、EDV、EF、FS、E/A值各自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3.两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比较:两组治疗后的ET、CGRP、hs-CRP、hs-cTnT、NO、BNP值各自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ET、CGRP、hs-CRP、hs-cTnT、NO、BNP值各自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4.两组疗效评估:两组治疗前后6分钟步行试验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6分钟步行试验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的METs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METs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5.SF-36量表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后的躯体功能、躯体角色功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精力、社会功能、情绪角色功能、心理健康评分各自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躯体功能、躯体角色功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精力、社会功能、情绪角色功能、心理健康评分各自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1.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伴心力衰竭患者可改善其心电图QTd值和心脏结构指标,可促进心功能的恢复,疗效显著。
  2.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伴心力衰竭患者可明显改善其ET、CGRP、hs-CRP、hs-cTnT、NO、BNP等实验室指标和6分钟步行试验结果及METs值,为EECP治疗冠心病伴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评估提供参考。
  3.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伴心力衰竭患者可改善其PF、RP、BP、GH、VT、SF、RE、MH等生活质量评分指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去推广。
其他文献
目的:  为探讨增塑剂DEHP、MEHP暴露对台州地区孕妇胎膜早破发生的影响,本研究拟通过收集孕妇一般资料,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孕妇羊水及尿液中DEHP、MEHP暴露水平,测定血清IL-6和C-反应蛋白水平作为机体炎症反应水平的检测指标,探究羊水及尿液中DEHP、MEHP水平与胎膜早破的相关性和危险性,初步了解台州地区孕妇DEHP、MEHP暴露对胎膜早破发生的影响,为进一步评估PAEs暴露对妊娠
学位
目的:通过床旁胃超声测量标准矢状切面胃窦横截面积(CSA),探讨口服不同容量碳水化合物溶液(CHO)与足月产妇胃排空时间的关系,从而优化孕产妇麻醉前禁饮时间。  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择2016年5至7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黄岩医院拟硬膜外麻醉下择期剖宫产足月产妇100名,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口服12.5%CHO容量分别为D1组200ml、D2组300ml、D3组400ml和D
背景与目的:肺癌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约80-85%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lungcancer,NSCLC),80%患者确诊时为局部晚期(ⅢA/B期)或转移性(Ⅳ期),据报道经传统的放疗和化疗,ⅢA和ⅢB/Ⅳ期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8-14%和1-5%.在当今精准治疗时代,尽管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将晚期NSCLC5年生存率提高至16%,但所有患者仍都不可避免地出现耐
第一部分颈动脉壁CT平扫显像质量与颈部断面粗细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颈动脉壁CT平扫显像质量与颈部断面粗细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年内7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颈椎CT平扫资料,根据颈动脉分叉常见区,相当于C3/4椎间隙水平CT扫描断面的粗细,将颈部分成粗型、中间型、细型,其中,中间型30例、粗型和细型各20例。在颈部CT矢状位定位像上测量C3/4椎间隙方向的最大前后径,评价CT断面的
目的:研究台州市黄岩区高龄二胎产妇,分析其盆底功能障碍发病率及重要的高危因素,及早发现高危人群,给予早期盆底康复治疗,以达到降低产后PFD发生率及早期治疗改善盆底功能的目的。  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产妇(年龄≥35岁、二胎足月、前次阴道分娩、排除孕前PFD、排除妊娠合并症等),记录产妇此次分娩方式、产前BMI、产程时间、新生儿体重等。产后6-8周对所有产妇进行SUI、POP-Q评分及盆底肌力检测
学位
背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一种以呼吸困难、难治性低氧血症及非心源性肺水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呼吸衰竭。该病的发病因素很多,根据不同的发病因素可分为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脓毒症是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从而引起多器官功能不全。而肺是脓毒症最早侵害的靶器官,因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出现最早,据相关研究表明本病不仅发病率高,死亡的风险较大,治疗费用昂贵。脓毒症仍然是一项具有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感染性疾病,是引起
目的:探讨体位改变后生理通气CT靶扫描结合三维重建技术对早期肺腺癌的诊断价值,并分析早期肺腺癌的CT图像特征。  方法:本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选取2015年11月至12月期间我院常规肺部低剂量筛查中发现的50例局灶性磨玻璃密度阴影(focalground-glassopacity,fGGO)患者为研究对象。在确定病灶位置后,直接利用低剂量筛查数据进行回顾性512矩阵靶重建(B方案),并对其进行
目的  探讨神经电生理检测在面神经炎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为面神经炎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寻找更加客观、量化的诊断指标.  资料与方法  1.收集52例特发性面神经炎的患者,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案治疗.  2.在所有患者入组时(发病4~10天)进行健、患侧瞬目反射(R1、R2及R2′波)和面神经运动传导(M波的潜伏期及波幅)的检测,并按照House-Brackmann面神经分级法对患者的面神经功能进行评定.
目的  探讨Force开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在评估胃癌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明确该技术判断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可行性。  方法  前瞻性收集了26例在丽水市中心医院行影像学检查的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采用德国西门子SomatomForce开源CT扫描仪利用双能量技术进行全腹部(自膈顶至耻骨联合上缘水平)的平扫和增强检查,扫描完成后按照30%的100kV数据与70%的150kV数据比率,融合形成1
学位
研究目的  研究孕妇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胎儿生长受限和低出生体重儿的相关性,明确孕期血清维生素D与胎儿的生长发育相关。  研究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调查方法,对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首次产检一直到胎儿出生均在我院(温州市人民医院)产检并且在我院住院分娩的孕妇1028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孕妇孕早期、孕中期及孕晚期血清中的25-(OH)VitD来评价血清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