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治疗冠心病伴心力衰竭对QT离散度(QTd)、心脏结构和功能指标、血浆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肌钙蛋白(hs-cTnT)、一氧化氮(NO)、B型利钠肽(BNP)、6分钟步行试验和代谢当量(METs)值及生活质量评分的影响。
方法:于2015年6月1日至2018年6月1日选择瑞安市中医院收治符合诊断标准的冠心病伴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分级为Ⅱ级或Ⅲ级,均为窦性心律并已达到干体重的患者68例。根据初诊数字编号分组,剔除6例不配合治疗者,分治疗组32例,对照组30例。两组均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每日100mg;阿托伐他汀钙片,每日20mg;根据心率予倍他乐克缓释片,每日23.75mg~95mg,静息心率控制在55~60次/分;厄贝沙坦片,每日75mg~300mg,根据血压调整用量或加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每日5mg,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的正常范围。治疗组加EECP治疗,每日60分钟,35天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药物治疗和EECP治疗的疗程均为35天。两组治疗前后均进行心电图QT离散度(QTd)测定;心超检查,观察治疗前后左心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舒张末期室间隔(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左室舒张末容积(EDV)、左室射血分数(EF)、短轴缩短率(FS)、E峰/A峰(E/A)的变化;检测相关实验室指标,包括ET、CGRP、hs-CRP、hs-cTnT、NO、BNP值;进行6分钟步行试验,用心肺运动测试系统检测METs值;并评估生活质量,观察躯体功能(PF),躯体角色功能(RP),躯体疼痛(BP),总体健康(GH),精力(VT),社会功能(SF),情绪角色功能(RE),心理健康(MH)评分。分析两组治疗前后各观察指标值,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两组治疗前后QT离散度(QTd)比较:两组治疗后的QTd值均明显小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QTd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两组治疗前后心脏结构和功能相关指标比较:两组治疗后的LAD、LVDD、IVST、LVPWT、EDV、EF、FS、E/A值各自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LAD、LVDD、IVST、LVPWT、EDV、EF、FS、E/A值各自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3.两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比较:两组治疗后的ET、CGRP、hs-CRP、hs-cTnT、NO、BNP值各自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ET、CGRP、hs-CRP、hs-cTnT、NO、BNP值各自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4.两组疗效评估:两组治疗前后6分钟步行试验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6分钟步行试验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的METs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METs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5.SF-36量表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后的躯体功能、躯体角色功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精力、社会功能、情绪角色功能、心理健康评分各自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躯体功能、躯体角色功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精力、社会功能、情绪角色功能、心理健康评分各自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1.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伴心力衰竭患者可改善其心电图QTd值和心脏结构指标,可促进心功能的恢复,疗效显著。
2.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伴心力衰竭患者可明显改善其ET、CGRP、hs-CRP、hs-cTnT、NO、BNP等实验室指标和6分钟步行试验结果及METs值,为EECP治疗冠心病伴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评估提供参考。
3.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伴心力衰竭患者可改善其PF、RP、BP、GH、VT、SF、RE、MH等生活质量评分指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去推广。
方法:于2015年6月1日至2018年6月1日选择瑞安市中医院收治符合诊断标准的冠心病伴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分级为Ⅱ级或Ⅲ级,均为窦性心律并已达到干体重的患者68例。根据初诊数字编号分组,剔除6例不配合治疗者,分治疗组32例,对照组30例。两组均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每日100mg;阿托伐他汀钙片,每日20mg;根据心率予倍他乐克缓释片,每日23.75mg~95mg,静息心率控制在55~60次/分;厄贝沙坦片,每日75mg~300mg,根据血压调整用量或加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每日5mg,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的正常范围。治疗组加EECP治疗,每日60分钟,35天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药物治疗和EECP治疗的疗程均为35天。两组治疗前后均进行心电图QT离散度(QTd)测定;心超检查,观察治疗前后左心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舒张末期室间隔(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左室舒张末容积(EDV)、左室射血分数(EF)、短轴缩短率(FS)、E峰/A峰(E/A)的变化;检测相关实验室指标,包括ET、CGRP、hs-CRP、hs-cTnT、NO、BNP值;进行6分钟步行试验,用心肺运动测试系统检测METs值;并评估生活质量,观察躯体功能(PF),躯体角色功能(RP),躯体疼痛(BP),总体健康(GH),精力(VT),社会功能(SF),情绪角色功能(RE),心理健康(MH)评分。分析两组治疗前后各观察指标值,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两组治疗前后QT离散度(QTd)比较:两组治疗后的QTd值均明显小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QTd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两组治疗前后心脏结构和功能相关指标比较:两组治疗后的LAD、LVDD、IVST、LVPWT、EDV、EF、FS、E/A值各自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LAD、LVDD、IVST、LVPWT、EDV、EF、FS、E/A值各自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3.两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比较:两组治疗后的ET、CGRP、hs-CRP、hs-cTnT、NO、BNP值各自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ET、CGRP、hs-CRP、hs-cTnT、NO、BNP值各自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4.两组疗效评估:两组治疗前后6分钟步行试验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6分钟步行试验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的METs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METs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5.SF-36量表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后的躯体功能、躯体角色功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精力、社会功能、情绪角色功能、心理健康评分各自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躯体功能、躯体角色功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精力、社会功能、情绪角色功能、心理健康评分各自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1.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伴心力衰竭患者可改善其心电图QTd值和心脏结构指标,可促进心功能的恢复,疗效显著。
2.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伴心力衰竭患者可明显改善其ET、CGRP、hs-CRP、hs-cTnT、NO、BNP等实验室指标和6分钟步行试验结果及METs值,为EECP治疗冠心病伴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评估提供参考。
3.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伴心力衰竭患者可改善其PF、RP、BP、GH、VT、SF、RE、MH等生活质量评分指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去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