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击高速铁路接触网动车组过电压研究

来源 :兰州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hajhb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土地辽阔,地形多样,雷电活动特殊,高速铁路的接触网敷设高度又普遍较高,牵引供电系统防雷水平较低,接触网遭受雷击的概率增大。雷电击中接触网系统,电流可能沿受电弓进入动车组,引起车体过电压,对内部高压设备或车载电子设备产生危害,严重时影响动车组安全运行。为了保证行车安全,需要对雷击接触网时,雷电流在动车组车体内的传播规律及引起的车体过电压进行研究,并采用过电压改善措施。首先,分析我国雷电活动特征,选取合适的雷电参数建立雷电流模型,分析接触网系统可能遭受的雷击部位,雷电可能击中承力索、馈线和支柱。然后根据动车组供电方式、接触网结构建立接触网模型,具体搭建了支柱的集中参数模型、绝缘子的闪络模型和悬挂导线的模型;分析动车组主电路,将高压箱内部电气设备等效,分别对高压互感器、避雷器、牵引变压器等建模,参考动车组车体参数和接地系统,用仿真软件搭建雷击接触网和动车组整体模型。其次分别观察雷击接触网不同位置时,接触线和馈线绝缘子的闪络情况及动车组车体横向和纵向过电压的波形变化,发现雷击接触网的不同位置如承力索、馈线和支柱会引起动车组车体不同程度的过电压,头尾车和3车的纵向过电压较大。改变雷击点与动车组受电弓的距离,探究雷击距离与车体过电压的变化关系,雷击点距离越远,过电压越小。改变仿真条件,选择不同的雷电参数和接地方式,研究动车组车体过电压的变化规律,发现随着雷电流幅值增大,车体过电压相应增大,而雷电流波前时间越大,车体过电压越小,呈指数衰减。接地系统参数同样影响车体过电压,车体横向过电压和纵向过电压随接地系统电感值近似呈线性变化,随电感值增大而增大;电阻值对过电压波形有一些影响,过电压衰减速度随电阻值增大而减缓,幅值却不受影响。最后根据车体过电压影响因素,改变接地方式或参数,寻求车体过电压的抑制方法,对比改善接地系统前后的车体过电压幅值,验证抑制方法的有效性。
其他文献
城市轨道交通列车精准停车是保证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和客运服务的重要指标,保证列车运行效率的重要方法,自动驾驶模式下如果停车精度超过±30cm,影响列车运行安全和运行效率,如果停车精度超过±50cm,会导致列车进站停车时列车客室车门和屏蔽门无法正常联动打开,将影响乘客正常降乘,从而造成列车晚点等情况发生。自动驾驶模式ATO(Automatic Train Operation)是提升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
如今随着电力机车的发展,内燃机车已经濒临淘汰的边缘,但是由于自备能源的特点,使其在铁路运输中存在一定价值,目前,运行的内燃机车数量为六千余量。电传动系统性能优劣直接影响内燃机车安全平稳的运行,内燃机车电传动系统包括主发励磁控制和辅发励磁控制两部分。本课题所研究的DF4和DF7型内燃机车生产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现在主要用于调车机车和小运转机车,受限于当时电力电子技术水平,导致机车故障率高,不能满足人们
学位
学位
西方油画作为外来的绘画形式,具有自身的历史性与独特性。在经历了中国传统山水画与油画风景融会贯通,相互碰撞之后,中国油画伴随着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内涵、方式方法应运而生。油画在本土的演变过程中已然形成自己的一套体系,这归结于上世纪一直到现阶段为中西艺术融合做出努力的艺术家们,时至今日两种绘画的交流已成为老生常谈,但它在每一位艺术家笔下又充满着新鲜的活力,它仍然需要不断创新,不断拓展出更多形式的油画艺术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地铁隧道基础设施的安全检测至关重要。地铁隧道裂缝的出现影响隧道的稳定性和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因此必须对其进行定期的裂缝检测。由于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成熟,运用图像处理技术来处理工业相机捕获的隧道图像,提取必要的裂缝信息,是一种高效且可行的方法,所以传统的人工检测已逐步被更加安全、可靠的基于图像处理算法的裂缝检测所代替。但目前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检测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图像预处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高速铁路因具有高舒适度、高出行效率、高安全系数等特点而备受大家的青睐。同时,根据国家关于综合立体交通网的规划纲要,预计将于2035年建成总计约七万公里的高速铁路网。因此,我国铁路正朝着高速度、高质量的智能化目标迈进。在中国列车运行控制系统(Chinese Train Control System,CTCS-3)基础上,我国自主研发的拥有自动驾驶(Automatic Trai
学位
随着我国铁路技术的提高,列车司机持续实时地监控列车运行信息这种工作方式替代了原有的列车操控方式。结合列车运行时间长且路况复杂的特点,列车司机的工作量日益加大,疲劳驾驶的可能性也日益增大。故实时地检测出列车司机疲劳程度并预警,对保证列车的安全运营有着重大的意义。为了提高列车司机疲劳检测系统的可靠性与准确性,采用图像亮度调整方法减少光照变化对疲劳检测系统的影响。针对不同司机面部差异导致固定阈值无法适用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