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天然气和固体沥青是原油裂解的两个端元产物,它们隐含了油气藏形成和演化的重要地质信息。四川盆地震旦系-寒武系白云岩储层中发现大量储层固体沥青,其光性特征与古老海相烃源岩内的源内次生固体沥青的光性特征存在较大差异,前人对于储层固体沥青的演化特征还缺少研究。此外,四川盆地部分地区天然气甲烷碳同位素明显重于固体沥青碳同位素,其成因机制还存在较大争议。为此选取了年代较为接近的塔里木盆地奥陶系原油设计了9个系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然气和固体沥青是原油裂解的两个端元产物,它们隐含了油气藏形成和演化的重要地质信息。四川盆地震旦系-寒武系白云岩储层中发现大量储层固体沥青,其光性特征与古老海相烃源岩内的源内次生固体沥青的光性特征存在较大差异,前人对于储层固体沥青的演化特征还缺少研究。此外,四川盆地部分地区天然气甲烷碳同位素明显重于固体沥青碳同位素,其成因机制还存在较大争议。为此选取了年代较为接近的塔里木盆地奥陶系原油设计了9个系列样品的黄金管热模拟实验:其中四个系列为全油样品,四个系列是原油的族组分样品(包括饱和烃+芳香烃、非烃+沥青质、饱和烃和芳香烃),一个系列是低成熟煤样。通过对热模拟实验产物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主要得出以下认识:(1)依据气体组分的组成,将原油及其族组分的热裂解划分成两个阶段:(1)湿气生成阶段(T≤450℃);(2)干气生成阶段(450℃<T≤600℃)。湿气生成阶段(T≤450℃):热裂解生成的甲烷占气态烃总体积的10%~40%,饱和烃生成的甲烷含量更高,各族组分热模拟生成的甲烷碳同位素由轻到重为:饱和烃<饱和烃+芳烃<非烃+沥青质<芳烃。干气生成阶段(450℃<T≤600℃):原油热裂解生成的甲烷占气态烃总体积40%~90%的,随着热模拟实验温度升高,热裂解生成的甲烷碳同位素不断变重,并逐渐接近原油初始碳同位素。(2)随着热模拟实验温度升高,原油及族组分热裂解生成的乙烷和丙烷碳同位素先变重后变轻,乙烷和丙烷碳同位素出现倒转(变轻)的温度分别为550℃和500℃。这可能是由于早期被固体沥青束缚的直链烷烃在高温阶段被释放出来,生成一部分碳同位素较轻的烷烃气,这部分气体与之前的碳同位素较重的乙烷及丙烷气体混合,造成了碳同位素的倒转。(3)热裂解成因固体沥青的产量和光性特征受到原油的组成影响。在相同实验温度条件下,与饱和烃相比,芳香烃、非烃+沥青质热裂解可形成更多的固体沥青;整个热解过程中,非烃+沥青质热裂解可形成大量中间相小球体,而饱和烃的热裂解产物未见中间相小球体和纤维状镶嵌结构沥青,这可能为通过统计四川盆地各大气田不同结构储层固体沥青的含量来研究古油藏的性质提供了重要依据。(4)通过共置的黄金管热模拟实验,发现热模拟生成的固体沥青随机反射率与煤的镜质组反射率相关性较好,其相关关系式为Rvr=0.74Rbr+0.27(r=0.90)。与源内次生固体沥青相比,储层固体沥青的热演化更快,这也很好地解释了四川盆地震旦系-寒武系白云岩中储层固体沥青和寒武系海相烃源岩中的源内次生固体沥青反射率的较大差异。(5)随着原油热裂解的进行,生成的天然气甲烷碳同位素逐渐较重。气体分子量小,具有极强的扩散性,若气藏仅储集了原油热裂解后期形成的天然气,将导致天然气甲烷碳同位素异常偏重,因此,使得天然气碳同位素明显偏重于储层固体沥青碳同位素。
其他文献
哈萨克斯坦热德拜油田是一个密井网多层系块状油藏,其三角洲前缘亚相储层横向变化快、空间叠置复杂、非均质性强。由于对地下砂体叠置关系认识不清,无法明确流体运移方向及剩余油位置,开发中表现出综合含水率高、剩余油高度分散、单井产量低、自然递减较大、增产稳产困难等问题,因此急需开展地下储层构型单元精细表征工作,从而为油田增产提供基础。本论文以热德拜油田主力开发层系侏罗系J-Ⅴ油层组下段和J-Ⅵ油层组为例,综
塔里木盆地下奥陶统蓬莱坝组油气资源丰富,勘探前景优越。但由于研究深度不够、系统性不足等因素,存在着对蓬莱坝组白云岩的成因研究过于笼统、对其形成过程不明确等问题,制约着盆地下奥陶统油气资源的勘探与发展。通过对塔里木盆地柯坪-巴楚地区永安坝剖面蓬莱坝组的详细解剖,以白云岩为研究对象,从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等多方面进行了分析。塔里木盆地柯坪-巴楚地区永安坝剖面蓬莱坝组发育粉细晶微生物云岩、自形-半自
目的:应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益气活血化痰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益气活血化痰法治疗冠心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检索2004年8月1日至2021年8月1日期间国内外数据库包括知网、维普、CBM、万方、The Cochrane Library、Pub Med和EMBASE中关于益气活血化痰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随机对照试验,提取相关资料,对临床总有效率、心电图改变总有效率,以及血脂相关指
地壳的伸展是岩石圈破裂以及洋中脊形成过程的重要原因,地壳在拉张应力作用下会形成裂谷和沉积盆地,之后应变逐渐积累和聚集导致岩石圈发生破裂,最终发生海底扩张形成洋中脊。岩石圈的破裂与洋中脊的形成受到早期地壳伸展特征的影响,因此探讨地壳的伸展过程对研究洋中脊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南海自新生代以来经历了从地壳伸展到洋中脊形成的整个过程,南海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了天然场所。南海地壳的伸展过程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单
目的:通过补肾通络1号方对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Type 2 Diabetic Peri Pheral Neuro Pathy,T2DPN)的阴虚血瘀证病患的治疗,观察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相关指标的转归及疗效,为中医药治疗T2DPN提供理论支持与临床依据。方法:本研究将2021.01-2021.12在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中医四诊辨证,选取68例2型糖尿病周围神
四川盆地超深层是我国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超深层盖层封闭性动态演化特征对油气保存条件的研究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本文利用了野外取样、测井资料和录井分析等方法,以四川盆地埋深大于6500 m的下寒武统和部分志留系超深层盖层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表明下寒武统筇竹寺组为广覆式盖层,在川东高陡构造带和川中平缓构造带盖层发育厚度大,认为超深层盖层从宏观特征上可以具备封闭能力。利用纵向和横向现今压力分布特征对下寒武统和
目的:在体外细胞培养的条件下,以H9C2细胞为研究对象,验证HIF-2α/AREG参与MIRI的保护机制,并进一步探讨当归红芪超滤物通过调控HIF-2α/AREG信号通路对心肌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为当归红芪超滤物防治MIRI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建立H9C2细胞氧糖剥夺/恢复损伤细胞模型,将H9C2细胞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模型+NC组(转染50nmol/L sh-NC后,进行缺氧
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发育巨厚的碳酸盐岩沉积。本文以微生物岩沉积学和地球化学为理论依据,在野外剖面、钻井和薄片观察的基础上,运用阴极发光、稳定同位素和主微量元素等实验方法,对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碳酸盐岩的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以及沉积(微)相方面进行精细刻画,建立新元古代沉积微相的岩相标志,为恢复该时期古环境提供有效信息。根据岩性和沉积构造特征,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可以划分为四段,自下而上包括灯一段、
STEM教育以实际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为基本流程,强调跨学科整合、多学科融合。江苏省海安市海陵中学通过成立机器人社团、无人机社团、趣味编程社团、趣味生物社团,建设“创客空间”等途径,对新课标理念下STEM跨学科融合教育开展了实践探索。STEM课程贯穿整个初中学段,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技术的热情,拓宽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辽河坳陷西部凹陷牛心坨地区沙四段砂体发育,源储配置优越,已有规模储量上报且具备多个出油井点,具有巨大的勘探潜力。该地区储层类型以陡坡带砂砾岩储层为主,但沉积厚度较大、成因类型复杂且储层物性差异显著,制约着牛心坨地区优质储层的预测及进一步的勘探与开发。本论文以牛心坨地区沙四段陡坡带砂砾岩储层为研究对象,通过岩心实测、镜下分析,结合扫描电镜分析、测井曲线分析、压汞法毛管压力曲线测试及全岩矿物分析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