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对微山湖地区捕捉的野生日本鸣鹑和家鹑在笼养条件下进行体形外貌、生态习性、体重及体尺比较;并对野生日本鸣鹑与中、小型家鹑进行杂交能育性比较;同时用水平凝胶电泳法对鹌鹑编码脏器、肌肉酶多型的九个结构基因座多态性进行检测,计算多型座位等位基因频率,进行群体遗传分化和遗传共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 1.起源于野生日本鸣鹑的家鹑在驯化过程中,形成了与野生日本鸣鹑在体重及一些体尺等方面的差异,但是尚保存有野生日本鸣鹑的体形外貌特征和一些野性。 2.野生公鹌鹑与中、小型母家鹑正交的受精率高于反交组合。说明野生母鹌鹑的心理隔离选择性较强;同时繁殖季节性这一生态特征的分化通过雌鹑已对杂交能育性产生了细微的影响,这可能是种群进化趋异的机制之一。 3.野生日本鸣鹑与家鹑在笼养的条件下,经过一个亲和过程后,能够进行自然交配,产生杂交受精蛋,孵化出杂种一代,而且受精蛋孵化率在总体上与同种群交配的受精蛋孵化率无显著差异。这说明家鹑与野生日本鸣鹑虽然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隔离,而且这种形式的遗传分化可能是推动形成合子前生殖隔离的最初因素之一,但是在本研究中还不存在合子前生殖隔离,可以进行自然交配,实现基因交流。 4.本实验研究表明通过家鹑与野生鹌鹑的杂交来恢复野生鹌鹑群体的有效规模是有可能的,同时为保护和利用野生鹤鹑资源提供了客观依据。但是利用野生公鸦鹑与母家鹑的杂交效果要比公家鹑与野生母鹤鹑的杂交效果好,因为这样可以充分利用母家鹑的繁殖无季节性,而且年产蛋数较多,以避免野生母鹤鹑的对外界刺激敏感、季节性繁殖和年产蛋量较少的缺点。5.在检测的鹤鹑脏器9个中性结构基因座中,微山湖地区的野生日本鸣鹑与家鹑的基因多态性比例均为66.67%,而两种日本的野生日本鸣鹑基因多态性比例分别为55.56%和44.44%。6家鹑与微山湖地区的野生日本鸣鹑关系相对较近,与日本的野生日本鸣鹑关系相对较远,这说明家鹑有可能起源于中国。由于地理的隔离,微山湖地区的野生日本鸣鹑与日本的野生日本鸣鹑已经产生了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7.通过对家鹑和微山湖地区的野生日本鸣鹑两个鹤鹑群体进行杂交能育性及群体间遗传分化分析,结果表明两者间基因库包括遗传共适应特性的分化没有造成合子前生殖隔离,至于杂种一代能育水平等涉及合子后生殖隔离的问题尚待进一步研究。8.在微山湖地区的野生日本鸣鹑群体中,遗传共适应性系数占遗传不平衡系数的28.以%一90.61%;在家鹑群体中,遗传共适应性系数占遗传不平衡系数的32.50%一刃9.44%。因而,在鹤鹑的一些中性结构基因座的遗传结构中存在遗传共适应的作用,而且在有些座位上起着主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