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在线教育”、“MOOC”、“翻转课堂”等一系列教育改革项目逐渐启动,作为主要资源载体的教学微视频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特别是近些年,随着实践研究的深入,出现了多种形式的教学微视频,这原本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但是很多一线教师在实践中却不知该选择哪种形式的微视频,因此不同形式教学微视频的应用效果研究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已有的研究分别从学习者的学习满意度、认知负荷、学习成绩等方面研究了不同形式的教学微视频应用效果,但这些研究大多以高中生、大学生为样本,以陈述性知识的学习为例开展研究,无法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针对性的参考和借鉴。基于此,本研究以多媒体学习理论、社会存在感理论、认知负荷理论以及布鲁姆分类学理论为依据,采用文献分析法、调查研究法以及准实验研究法,以初中信息技术程序性知识为学习内容,进行为期三周的准实验研究,探究不同形式的教学微视频对初中信息技术学习效果的影响。首先,本研究基于文献分析把教学微视频的形式,根据教师出现与否、教师出现方式、教师出现时长和是否出现关键字符确定了四类、十种形式,界定了学习效果测量的五个维度,即社会存在感、学习满意度、认知负荷、学业成绩以及学习迁移能力,并开发了各个维度的测量工具。其次,选择初一学生进行为期三周的教学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搜集各类数据。最后,根据对数据结果的分析,本研究发现:教学微视频中是否出现教师、教师出现方式、教师出现时长对初中生的社会存在感、认知负荷、学习满意度、学业成绩以及学习迁移能力均没有显著影响。教学微视频中是否出现关键字符对社会存在感、认知负荷以及学习满意度未产生显著影响,但在学业成绩中的显性知识成绩方面,出现关键字符的教学微视频对学习者的显性知识学业成绩会产生显著差异,而对隐性知识学业成绩却没有明显差异。在学习迁移能力的测验中,出现关键字符的教学微视频对学习者的学习迁移能力会产生明显差异。根据实验结论,本研究认为为了提高教学微视频的应用效果,制作微视频时没有必要过分追求教师在视频中的呈现,可以通过出现关键字符来提高微视频的应用效果,从学习者影响因素角度分析微视频不同形式的学习。本研究由于研究条件的限制,未能请权威教师评价作品,也未能采用眼动仪等先进设备对学生专注力进行测量,这需要在未来实践中开展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