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噻二唑衍生物的分子设计和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cen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噻酰菌胺(TDL)和活化酯(BTH)是商品化的植物诱导抗病激活剂,两者均为1,2,3-噻二唑衍生物,通过调动植物自身的防卫机制和免疫系统来达到抗病和防病的目的,且可通过不可逆的方式释放N2而降解,因此,该类药剂环境相容性好。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发现一个新的先导化合物甲噻酰胺(N-(5-甲基-1,3-噻唑-2-基)-4-甲基-1,2,3-噻二唑-5-甲酰胺)(试验代号SZG-7)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和很好的诱导活性。 本论文以甲噻酰胺为先导化合物,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农药分子设计和构效关系的相关原理,设计合成了四个系列共44个衍生物,其中36个化合物未见文献报道。这四个系列分别为:N-芳基-4-甲基-1,2,3-噻二唑-5-甲酰胺、N-环烷基-4-甲基-1,2,3-噻二唑-5-甲酰胺、N-苯甲酰基-4-甲基-1,2,3-噻二唑-5-甲酰胺和4-甲基-1,2,3-噻二唑-5-甲酰肼衍生物。所有化合物的化学结构通过核磁共振氢谱、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和ESI-质谱的确证,部分化合物经过核磁共振碳谱和EI-质谱的确认。29个化合物的化学结构经过元素分析确证,11个化合物的结构经过高分辨质谱(ESI)的确认。本文挑选了其中2个具有代表性的化合物(I 8和I 13)培养了单晶,并以X-射线晶体衍射法测定了其晶体结构。 杀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多数N-芳基-4-甲基-1,2,3-噻二唑-5-甲酰胺类化合物具有显著的离体杀菌活性,其中50μg/mL的I 1、I 4和I 6对西瓜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lagenarium)的生长抑制活性分别为92.30%、84.62%和96.15%;50μg/mL的Ⅰ 6对黄瓜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的生长抑制活性为84.62%。部分N-苯甲酰基-4-甲基-1,2,3-噻二唑-5-甲酰胺类化合物也具有较好的杀菌活性,其中Ⅲ8在50μg/mL的浓度下对西瓜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lagenarium)的生长抑制活性为90.00%。4-甲基-1,2,3-噻二唑-5-甲酰肼类衍生物Ⅳ2、Ⅳ4、Ⅳ5和Ⅳ6对黄瓜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的生长抑制活性达到65%。另外,50μg/m的Ⅳ6对西瓜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lagenarium)的生长抑制活性为84.62%。 经植物诱导抗病活性的筛选发现,本论文合成的大部分化合物无显著的直接抗病毒活性,部分化合物如Ⅰ 6、Ⅰ 7、Ⅰ 12、Ⅰ 13、Ⅱ4和Ⅳ5在100μg/mL灌根诱导时具有较好的诱导烟草抗TMV的活性,其诱导活性在95%左右,与BTH和TDL基本相当;生物测定结果与抗病相关的防御酶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比活力变化的测定结果基本一致。
其他文献
本文对从湖北不同苗圃松苗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到的生防菌株进行了筛选鉴定,并测定了对松苗猝倒病主要病原菌的室内抑菌效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与已知生防菌株C23和美国农业部根病
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mosaicvirus,CMV)是雀麦花叶病毒科(Bromoviridae)黄瓜花叶病毒属(Cucumovirus)的典型成员。CMV是世界性分布范围最广、发生最普遍的植物病毒之一,可由蚜
媒介昆虫给人类的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据统计,1/2的传染病都由媒介昆虫传播。化学防治一直是治理媒介昆虫的主要方法,但是由于多年来杀虫剂大量和连续使用导致媒介昆虫抗药性发生和发展。蚊虫作为一种医学卫生害虫,传播着多种疾病,一直给人们的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由于蚊虫抗药性的产生,给防治蚊传疾病带来重大困难。因此,研究抗药性机理并进行适宜抗性治理成为当务之急。本文以室内饲养的致倦库蚊Culex quinque
本文在田间系统调查和室内试验的基础上,对不同季节甘蓝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捕食性天敌优势种的评价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甘蓝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动态1.1节肢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