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气压等离子体微波共振探针的优化研究

来源 :东华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Blue02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通过模拟与实验两种方法将微波共振探针的品质因子Q有效的提升。模拟中,对品质因子Q的主要从储能与损耗的能量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对其中U型探针与耦合线圈的几何结构进行优化,改变U型探针与耦合线圈的位置,增加二者之间的耦合。最后使用优化后的U型探针与耦合线圈对高气压等离子体射流进行诊断。  首先,对微波共振探针的几何结构进行优化。改变探针的臂长,臂间距,以及制作探针的金属线直径,计算具有不同几何结构的探针的品质因子;改变耦合线圈的匝数、半径和制作耦合线圈的金属线直径,计算不同几何结构的耦合线圈的品质因子。确定品质因子Q最大的U型探针与耦合线圈的几何结构,并采取该结构进行后续的诊断。  然后,改变U型探针与耦合线圈的摆放位置,横向与纵向相对位置。通过改变二者的相对位置,应用品质因子Q分析不同位置处的耦合情况的好坏,确定品质因子Q最大时,二者的最佳横向与纵向相对位置。  在研究U型探针与耦合线圈的最佳相对位置时,本文提出了添加屏蔽的方法来降低U型探针的辐射并增强近电场场强,通过模拟与实验相互验证,证明了添加屏蔽方法的正确性与可行性。  应用优化后的U型探针对高气压等离子体射流进行诊断。从诊断结果中可以看出,放电功率或气体流量越大时,测量的反射共振频谱的半高宽越大,说明射流区域产生的电子数越多,探针周围的能量消耗越多,品质因子Q越小。应用电子数密度计算公式,计算30W、40W、50W与60W时,射流区域的电子数密度。
其他文献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工艺的进步,人们不断追求着体积更小、运算更快、集成度更高的电子器件。但受多种物理原理的制约,基于传统硅材料的电子器件已难以满足这些要求。石墨烯等二维
单晶材料具有十分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质,所以长期以来人们在理论及工艺方面一直进行着不懈的努力以期制备体积更大、结构更完美的单晶材料。由于不同材料形成单晶体的能力有很
大气压射频辉光放电是一种产生等离子体的有效方法,它具有低成本(无需昂贵的真空设备)、均匀性好以及产生等离子体密度高等优点。其在表面改性、材料合成和生物杀毒等领域内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