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所称的酷刑不以现当代反酷刑国际公约的定义为限,而采取广义的解释,即按照明显超出(首先是今天的,有时甚至包括当年的)公众认为合理的程度或罪行本身应受刑罚的程度,以一定方式对受刑人施加的残酷的肉体折磨,较为典型的酷刑如车裂、剥皮、火刑、凌迟等。酷刑的实施者有时是宗教势力,有时是世俗统治者。这种折磨一般伴随着强烈的精神痛苦,但是否为酷刑不以精神痛苦的存在作为判断标准,毕竟历史上的单独监禁也带来空虚无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所称的酷刑不以现当代反酷刑国际公约的定义为限,而采取广义的解释,即按照明显超出(首先是今天的,有时甚至包括当年的)公众认为合理的程度或罪行本身应受刑罚的程度,以一定方式对受刑人施加的残酷的肉体折磨,较为典型的酷刑如车裂、剥皮、火刑、凌迟等。酷刑的实施者有时是宗教势力,有时是世俗统治者。这种折磨一般伴随着强烈的精神痛苦,但是否为酷刑不以精神痛苦的存在作为判断标准,毕竟历史上的单独监禁也带来空虚无助之类难以消受的精神痛苦。本文第一部分将酷刑在欧洲的发展历史分为两个阶段进行梳理,第一阶段即古代欧洲的酷刑,分为古希腊时期与古罗马时期。第二阶段为中世纪至近代早期的酷刑,这一阶段的神明裁判、宗教裁判所、猎巫行动等无不充斥着恐怖与血腥,它们是整个欧洲文明史上永远掩盖不掉的污点。酷刑是恶与罪孽的象征,却能合法存在于欧洲长达数千年,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在经济方面,早期欧洲生产水平低下、科学技术落后,这些限制了司法实践过程中侦查与审判定罪的技术能力,导致无法摆脱对刑讯的依赖。在政治方面,宗教神权庇护下的封建制度是滋养酷刑的温床。本文第二部分通过四个方面对欧洲启蒙时期反酷刑思潮的意识形态基础展开分析。第一,感性论的兴起。启蒙思想家普遍注重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经验心理学基础,我们将其统称为感性论。他们详细地讨论了人的感觉、知觉、欲望、冲动、倾向、需要等元素,认真分析这些元素的类型和层次,探究其中合乎理性和不合乎理性的成分,不仅将它们设定为人类知识的主要来源,而且用以评判政治法律制度和观念的文明抑或野蛮。第二,对肉身的关注增加,从而对肉身的快乐和(例如酷刑招致的)痛苦投以越来越多的关注。例如大量描绘宫廷和教会高层人士色情低俗内容的违禁小册子在坊间广为流传,例如涉及手淫、死亡、公共卫生的医学辩论文献风行一时,这是曾经那个高扬灵魂压抑肉身的严格神权时代所不会见到的景象。第三,启蒙时期反酷刑思潮背后其实隐藏着反对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统治的政治目标。施行酷刑的主体正是封建君主制下的国家和与之勾结的教会。第四,人权意识的觉醒和社会契约论的盛行。启蒙思想家从天赋人权与社会契约角度出发,论述国家的权力来源于每一位公民的授权,保障所有公民的生命安全与自由是国家存在的唯一目的。国家的刑罚权同样来自公民的让渡,刑罚权的目的是保护公民,而不是恶意的惩罚。以此论证创制政体就是为了反暴力,而酷刑是违反社会契约的存在。本文第三部分以1762年的“卡拉斯案件”为切入点,对启蒙时期反酷刑思潮的核心目标,即刑罚的人道化改革进行研究。卡拉斯的行刑过程漫长而惨烈,在秉持宽容精神的伏尔泰强势介入之下迅速发酵、震动欧洲,公共舆论界热议如潮,终而成为司法史上的划时代事件。这种漠视人的生命与尊严的行为与启蒙精神所倡扬的人权、民主等思想完全背离,激起了启蒙思想家对酷刑的批判与对刑罚人道化的呼吁。与此同时,其他启蒙思想家如贝卡里亚深受震撼,顺势撰写《论犯罪与刑罚》(1764年初版,1766年法译本发表),大力倡导刑罚的人道化而一举成名,大大加速了欧洲关于反酷刑的司法改革的步伐。他主张刑罚的目的是预防犯罪,并提出了罪刑法定、罪刑相称等思想,深刻影响后世。本文最后一部分阐述了启蒙时期反酷刑思潮的直接实践效果。在启蒙反酷刑思想的冲击和影响下,欧洲主要国家陆续在法律上或事实上放弃酷刑,并通过种种举措推进行刑方式的改革。如断头台在法国革命时代的引入,虽然事实上提升了铲除异己的效率,但其首要宗旨是为了减轻被斩首者的生理疼痛感。作为启蒙运动重要侧面的反酷刑思潮,开启了人类历史上轰轰烈烈的刑事司法改革运动。反酷刑从此演变为普遍共识,它是司法文明的基本尺度,并得到一系列国际法文件,例如《海牙公约》《世界人权宣言》《囚犯待遇最低限度标准规则》《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联合国反酷刑公约》,以及民族国家立法和司法判例的确认和保障。逢此人权盛世,我们不应忘记启蒙先贤为反酷刑作出的重要智识贡献,而缅怀的最佳方式就是重述和重构他们的思想文本。
其他文献
本文以ENVISAT、ALOS、Sentinel-1A数据为基础,先利用SBAS方法获取了昆明地区2003~2019年的地表形变信息,然后联合升降轨Sentinel-1A数据估算了昆明市二维时序形变,并从信息熵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国内高校学科发展出现整体化和密集化的趋势。新时代下,不同专业之间知识的交叉与融合成为学科发展创新道路上的突破点,学科群作为若干相关学科围绕同一领域研究而形成的学科体系,强调跨界交流和集群效应,是各个高校“双一流”建设的重点。而随之而生的学科群建筑不仅需要满足传统单一学科对于建筑物质空间的要求,其繁杂的内部功能需求也对学科群建筑的立面设计提出了新的挑战。本设计为南京大学仙林校区交
近些年三元复合驱的不断推广,使得每年各油田采出水的产量逐渐增多。因为三元采出水中含有残留的化学剂,这些化学剂导致采出水的成分变得十分复杂多变,乳化严重。同时,由于原油在地下油层流动时会与地层中的黏土颗粒接触,夹带一些黏土颗粒出来,而这些颗粒会对三元复合驱采出水的乳化性能产生影响,使得现场更加难于处理采出水,效果不佳,降低了设备使用效率,使处理成本大幅上升,不能满足回注标准。因而,要想提高处理效果,
因快速部署、灵活机动等特点,无人机(Unmanned Aerial Vehicles,UAVs)已广泛应用在环境监测、火灾探测、灾难救援等场景。然而,受限于通信和负载能力,如何将收集到的紧要信息高效传递给控制中心,是无人机通信面临的挑战之一。将移动边缘计算(Mobile Edge Computing,MEC)技术用于无人机,有望满足无人机对计算密集型与时延敏感型应用需求。为此,本文针对无人机群场景
东宫官,顾名思义是指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皇帝的继任者——皇储所属的官员。作为中国古代中央官僚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东宫官负有教育、引导、保护皇储的重要职责。其中,太子左、右庶子作为东宫官中的四品官员,官阶较高,且责任重大,其地位十分重要。唐代可考的太子左、右庶子总计有151位,是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本文第一部分主要探究唐代左、右庶子的制度渊源及左、右庶子的职掌问题。左、右庶子一职起源自周,至唐代已
通过描写伴侣关系的状态变化及其应对思路,互联网上的伴侣关系文章建构了伴侣关系的不同隐喻形象,为伴侣关系的隐喻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语料。本研究运用不同语言背景下的语料,从隐喻分析的角度出发,考察人们思考伴侣关系的认知机制。过往研究中,学者采用隐喻分析的方法,讨论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人们用何种隐喻来构建情感关系,发现了多样化的源域。但是以往研究伴侣关系的关注点在于识别和分析话语中的源域,很少涉及源域之间的内
从2013年起,互联网的飞速发展,逐渐使之成为当下时代发展大趋势,由此诞生了“互联网+”和实体经济融合的模式,众多企业将其视为总体战略和发展方向。而审计意见作为投资者和企业之间信息沟通结果的体现,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外部利益相关者和审计师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能够给利益相关者提供更多与企业相关有价值的信息。那么企业实施“互联网+”对收到的审计意见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种影响是通过何种路径和机制产生的?本文
一直以来,处理法律确定性与变化性的矛盾都是法哲学的经典命题。法律确定性包含着一种为人们普遍接受的看法,即每个案件都有唯一正确的判决,这种观念似乎也成为了法治试图追
禽白血病病毒(Avian leukosis virus,ALV)是一类能导致禽类多种肿瘤及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反转录病毒。根据其表面囊膜蛋白特性,ALV可以分为A~K共11个亚群,感染鸡的主要包括A、B、C、D、E、J及K亚群;E内源性ALV,而其它均为外源性ALV。其中,ALV-K是近年在国内地方品系鸡中分离鉴定出的新型禽白血病病毒。值得注意的是,由于ALV-K复制能力较弱,目前ALV净化检测技术对
河南油田古城区块为高矿化度中温中低渗透率稠油油藏,现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蒸汽吞吐导致的底水窜,造成产出液高含水在对古城区块出水模式进行分析后,发现出底水窜是引起高含水现象的原因,这一问题将会导致汽窜现象日益严重,使得蒸汽的波及体积变小,蒸汽的热效率降低。为了改善河南油田古城区块部分强底水窜油井高含水生产的现状,研发了新型木质素类堵剂低分子热敏凝胶体系,对封堵机理进行了探讨,研究了不同p H值、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