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上古(先秦~西汉)的书面文献中,“属、适、方、正、祗”这组副词都有“合好、正好”义。此外,“属、适、方、正、祗”这组副词在汉语书面文献里(不限于上古时期)还有其他一些意义。结合汉语史其他时期的语料以及其他语言的材料,我们发现上古恰然义副词的一词多义现象并非个别、孤立的现象,这种一词多义现象可以得到跨时代、跨语言证据的支持,而一词多义现象正是语义历史演变在共时态下的表现,是观察语义演变的窗口。
全文共六章,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第一、二章,概述前人及时贤关于恰然义副词的研究情况并简单勾勒上古汉语恰然义副词的面貌,重在描写恰然义副词的范围、语义小类及每个语义类中各副词在表达功能上的差异。
第二部分包括第三至第五章,第三章用近、现代汉语的“恰、刚”和英语、德语、日语中的just、eben和ちょっと等副词的多义现象与上古的“属、适、方、正、祗”相互参证,指明该组副词的多义现象是由词义演变造成的,这一词义引申模式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第四章、第五章是全文讨论的重点,我们讨论两个问题(1)恰然义副词的词汇来源;(2)多义副词“属、适、方、正、祗”各义项之间的历时联系。第四章绘制出恰然义副词的语义演变路线图,在某些具体问题上我们的看法与杨荣祥、葛佳才等学者的观点有所不同。
第四部分为第六章,总结全文的得失。
据Traugott & Dasher,Bybee及Heine等人研究,很多语义演变模式都是跨语言-跨时代反复出现的,相当一部分语义演变呈现单向性趋势,语义演变研究要尽量结合认知语义学和语用学用普遍的认知原则和语用原理解释历史上曾发生过的语义演变。这些重要观点都给本文的写作以重要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