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 mTOR介导胰岛β细胞糖毒性凋亡以及1,25(OH)2VD3的保护作用研究 目的:证实糖毒性诱导胰岛β细胞凋亡;探寻实验性胰岛β细胞糖毒性凋亡的最佳葡萄糖浓度;探讨mTOR信号通路在胰岛β细胞糖毒性凋亡中的作用;证实1,25(OH)2VD3对mTOR介导的胰岛β细胞糖毒性凋亡的干预作用。 方法:本部分实验分为两个方面内容: (1)培养胰岛β细胞株(INS-1细胞),随机分为:①正常葡萄糖浓度组(Normal glucose,NG):加入葡萄糖浓度为5.5mmol/L的培养液进行 INS-1细胞培养;②高葡萄糖浓度组10(High glucose, HG10):加入葡萄糖浓度为10mmol/L的培养液进行INS-1细胞培养;③高葡萄糖浓度组15(High glucose,HG15):加入葡萄糖浓度为15mmol/L的培养液进行INS-1细胞培养;④高葡萄糖浓度组20(High glucose,HG20):加入葡萄糖浓度为20mmol/L的培养液进行 INS-1细胞培养;⑤高葡萄糖浓度组25(High glucose,HG25):加入葡萄糖浓度为25mmol/L的培养液进行INS-1细胞培养;⑥高葡萄糖浓度组30(High glucose,HG30):加入葡萄糖浓度为30mmol/L的培养液进行INS-1细胞培养;⑦高葡萄糖浓度组35(High glucose,HG35):葡萄糖浓度为35mmol/L的培养液进行INS-1细胞培养。本实验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原位培养细胞形态、台盼蓝拒染、MTT、流式细胞仪分析、电镜等方法观察不同浓度葡萄糖对体外培养的 INS-1细胞生长、增殖及凋亡作用的影响,观察了不同浓度葡萄糖对胰岛β细胞凋亡的现象。 (2)结合实验内容(1)结果中的高糖浓度,培养胰岛β细胞株(INS-1细胞),分组如下:①正常葡萄糖浓度组(NG):葡萄糖浓度为5.5mmol/L培养液进行 INS-1细胞培养;②正常葡萄糖浓度+1,25(OH)2VD3组(NG+VD3):葡萄糖浓度为5.5mmol/L培养液加入1,25(OH)2VD3(10-6M)进行INS-1细胞培养;③高葡萄糖浓度组(HG):分别加入葡萄糖浓度为25mmol/L培养液进行INS-1细胞培养;④高葡萄糖浓度+1,25(OH)2VD3组(HG+ VD3):葡萄糖浓度为25mmol/L培养液加入1,25(OH)2VD3(10-6M)进行 INS-1细胞培养;⑤高葡萄糖浓度+雷帕霉素组(HG+Rap):葡萄糖浓度为25mmol/L培养液加入雷帕霉素(20nM)进行INS-1细胞培养。本实验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高糖诱导INS-1细胞凋亡过程中维生素D受体、DDIT4的表达,检测mTOR信号通路上游蛋白TSC1/2、Rheb及下游蛋白p70S6K及其磷酸化表达、mTOR及其磷酸化表达情况,并以mTOR抑制剂雷帕霉素作为干预对照。 结果:①倒置显微镜下NG组INS-1细胞呈贴壁性生长,细胞形态规则,细胞密度增加。HG10组、HG15组INS-1细胞与NG组比较无明显变化,偶见发亮的细胞悬浮,随时间延长,细胞密度稍有下降。HG20组、HG25组、HG30组、HG35组INS-1细胞与NG组比较细胞变小,发亮细胞悬浮,出现发泡现象,细胞密度明显下降。 ②台盼蓝拒染及MTT实验结果发现,NG组、HG10组在各时间点对INS-1细胞无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HG15组在第3天开始对INS-1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与 NG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G20组、HG25组、HG30组和HG35组对INS-1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P<0.05),随时间延长,增殖抑制作用越明显(P<0.01);IC50为HG25组。 ③电镜下可见HG15组、HG20组、HG25组、HG30组和HG35组INS-1细胞在36h后与NG组比较,出现凋亡细胞,可见较多凋亡小体。 ④ AnnexinⅤ-FITC检测HG20组、HG25组、HG30组及HG35组凋亡率分别为10.05%、15.1%、18.22%及22.43%,显著高于NG组凋亡率1.92%(P<0.01)。而 HG30组与 HG35组细胞死亡率分别为21.72%、29.65%,明显高于NG组细胞死亡率2.30%(P<0.01)。 ⑤NG组、NG+VD3组、HG组和HG+VD3组在24h、36h及48h时VDR蛋白表达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 ⑥HG组INS-1细胞在24h、36h及48h时DDIT4蛋白表达降低,与 NG组及 NG+VD3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1,25(OH)2VD3干预后(HG+VD3组),在24h、36h及48h时INS-1细胞DDIT4蛋白表达与HG组比较,增高明显(P<0.01),接近NG组及NG+VD3组表达水平(P>0.05)。 ⑦ HG组 INS-1细胞 TSC1、TSC2蛋白表达降低(P<0.05),1,25(OH)2VD3干预后(HG+VD3组),在24h、36h及48h时INS-1细胞TSC1、TSC2蛋白表达与HG组比较增高明显(P<0.01),接近NG组及NG+VD3组表达水平(P>0.05)。 ⑧HG组INS-1细胞Rheb蛋白表达明显增高,1,25(OH)2VD3干预后(HG+VD3组),在24h、36h及48h时INS-1细胞Rheb蛋白表达与HG组比较明显降低(P<0.01),接近NG组及NG+VD3组表达水平(P>0.05)。 ⑨ HG组在24h、36h及48h时INS-1细胞mTOR蛋白及其磷酸化水平表达与NG组及NG+VD3组比较均增高(P<0.01),mTOR蛋白磷酸化表达增高尤为明显(P<0.01)。1,25(OH)2VD3干预后(HG+VD3组),在24h、36h及48h时INS-1细胞mTOR蛋白表达及其磷酸化水平与HG组比较明显降低(P<0.01),接近NG组及NG+VD3组表达水平(P>0.05)。 ⑩HG组在24h、36h及48h时INS-1细胞p70S6K蛋白及其磷酸化水平表达与NG组及NG+VD3组比较均增高(P<0.01),p70S6K蛋白磷酸化表达增高尤为明显(P<0.01)。1,25(OH)2VD3干预后(HG+VD3组),在24h、36h及48h时INS-1细胞p70S6K蛋白表达及其磷酸化水平与HG组比较明显降低(P<0.01),接近NG组及NG+VD3组表达水平(P>0.05)。 结论:葡萄糖浓度大于10mmol/L可以诱导胰岛β细胞凋亡,IC50为25mmol/L,葡萄糖浓度达到25mmol/L时,胰岛β细胞凋亡明显,而细胞死亡并不显著,葡萄糖诱导胰岛β细胞凋亡呈时间-浓度依赖性;高糖及高糖联合1,25(OH)2VD3干预对INS-1细胞VDR蛋白表达影响较之正常组无显著差异。高糖降低 INS-1细胞中 DDIT4表达,而1,25(OH)2VD3可以逆转这一作用。高糖降低INS-1细胞中TSC1、TSC2表达,以TSC2表达降低为主,高糖增高INS-1细胞中Rheb、mTOR及其磷酸化、p70S6K及其磷酸化表达,而1,25(OH)2VD3可以逆转这一作用。高糖异常激活mTOR信号通路,而1,25(OH)2VD3通过与VDR结合,增加DDIT4表达,从而增加TSC1/2表达,降低Rheb、mTOR及其磷酸化、p70S6K及其磷酸化表达,干预胰岛β细胞糖毒性凋亡。 第二部分1,25(OH)2VD3干预mTOR介导的胰岛β细胞糖毒性凋亡途径研究 目的:研究1,25(OH)2VD3及mTOR抑制剂雷帕霉素干预胰岛β细胞糖毒性凋亡作用;探讨1,25(OH)2VD3干预mTOR信号通路介导的胰岛β细胞糖毒性凋亡途径。 方法:体外培养胰岛β细胞INS-1,随机化分为:①正常葡萄糖浓度组(NG):葡萄糖浓度为5.5mmol/L培养液进行INS-1细胞培养;②正常葡萄糖浓度+1,25(OH)2VD3组( NG+VD3):葡萄糖浓度为5.5mmol/L培养液加入1,25(OH)2VD3(10-6M)进行INS-1细胞培养;③高葡萄糖浓度组(HG):分别加入葡萄糖浓度为25mmol/L培养液进行INS-1细胞培养;④高葡萄糖浓度+1,25(OH)2VD3组(HG+VD3):葡萄糖浓度为25mmol/L培养液加入1,25(OH)2VD3(10-6M)进行INS-1细胞培养;⑤高葡萄糖浓度+雷帕霉素组(HG+Rap):葡萄糖浓度为25mmol/L培养液加入雷帕霉素(20nM)进行INS-1细胞培养。 应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台盼蓝拒染、MTT、流式细胞仪分析和电镜等方法观察1,25(OH)2VD3干预体外培养的INS-1细胞糖毒性凋亡的作用,并以mTOR抑制剂雷帕霉素作为干预对照,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凋亡途径Bcl-2相关级联蛋白表达。 结果:①倒置显微镜下HG组INS-1细胞在24h、36h和48h与NG组比较细胞密度明显下降,漂浮的发亮细胞较多。HG+VD3组、HG+Rap组与NG组和NG+VD3组INS-1细胞形态类似,呈贴壁性生长,不规则形,大小均一,细胞密度增加。 ②台盼蓝拒染结果及MTT实验均发现,HG组抑制INS-1细胞增殖,与NG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延长,增殖抑制作用越明显(P<0.01),1,25(OH)2VD3和雷帕霉素干预后发现细胞增殖得到恢复,与 NG组及 NG+VD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③电镜下HG组与NG组及NG+VD3组比较,细胞体积缩小,核仁减少或消失,出现较多凋亡小体。1,25(OH)2VD3和雷帕霉素干预后发现凋亡细胞明显减少(P<0.05)。 ④AnnexinⅤ-FITC检测发现HG组与NG组比较凋亡率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延长,凋亡率增高越明显;而HG+VD3组和HG+Rap组凋亡率与HG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与NG组及NG+VD3组比较无明显改变(P>0.05)。 ⑤ HG组在24h和36h时Bcl-2蛋白表达均较NG组和NG+VD3组降低(P<0.01),在48h时Bcl-2蛋白表达与NG组及NG+VD3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Bcl-2磷酸化蛋白表达在24h、36h及48h与NG组及NG+VD3组比较明显增高(P<0.01)。HG+VD3组和HG+Rap组在上述三个时间点Bcl-2蛋白及其磷酸化蛋白表达与NG组及NG+VD3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 ⑥HG组在24h和36h时Cleaved-Caspase3蛋白表达均较NG组和NG+VD3组明显增加(P<0.01),在48h时Cleaved-Caspase3蛋白表达与NG组及NG+VD3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HG+VD3组和HG+Rap组在上述三个时间点Cleaved-Caspase3蛋白表达与NG组及NG+VD3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 ⑦HG组在24h、36h和48h时细胞色素C蛋白表达均较NG组和NG+VD3组明显增加(P<0.01),在36h时增加最为明显。HG+VD3组和 HG+Rap组在上述三个时间点细胞色素 C蛋白表达与 NG组及NG+VD3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高糖明显诱导胰岛β细胞凋亡,而1,25(OH)2VD3和雷帕霉素可以抑制这种凋亡的发生。高糖增加 Bcl-2磷酸化,增加 Cleaved-Caspase3蛋白、细胞色素C表达,从而促进细胞凋亡,1,25(OH)2VD3和雷帕霉素可以增加Bcl-2蛋白表达,降低高糖作用下Bcl-2磷酸化、Cleaved-Caspase3蛋白及细胞色素C表达,从而抑制胰岛β细胞糖毒性凋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