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翻译过程中,形式与内容对等的选择是一个很难两全的问题。因为源语和目的语在表达方式上存在巨大的差异性。在保留形式与保留内容的取舍问题上,人们通常会选择舍弃形式而保留内容。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提出的动态对等和形式对等理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意义,风格和读者的反应。在保持文本意义和风格对等的基础上,该理论强调目的语的读者在读译文时应该和源语读者读原文的相同反应。奈达认为翻译中最高层次的对等,即“译文应该和原文达到高度的对等,使泽语读者和源语言读者在欣赏和理解时所作出的反应基本上一致。”这一理论将作为评判翻译优劣的一个标准。
为了解决英语格律诗歌在翻译成中文时常会以一种中国读者不熟悉的自由体形式出现,让人很那感觉读的是诗歌的问题,这篇论文赋予形式对等一个新的理解。在分析比较之后,作者将中国诗歌和英国诗歌发展形式的演变分为三个阶段:民谣阶段,格律诗阶段,和自由体阶段。在民谣阶段中国诗歌主要经历了二言诗,四言诗,骚体,赋和乐府诗,而英国诗歌主要以首韵为主。这是诗歌的开始。在格律诗阶段,中国诗歌经历了绝句,律诗,词和散曲,而英国诗歌有尾韵体,双韵体和十四行诗。在两种语言中,都是诗歌的繁荣阶段,是诗歌的顶峰。而最后一个是自由体阶段。在中国产生于20世纪初的新诗主要采用这一形式,而英国主要包括素体诗和自由诗两种。在功能对等的标准下,作者主张在英汉诗歌翻译中,原作的形式不应该被机械地搬到译作中,而应该在相应的发展阶段找到适合的形式实现对等。这样一定能在读者的反应中实现形式对等。本文还应用大量翻译实例证明本文的结果对于中英诗歌翻译实践以及两种诗歌本身的发展都具有巨大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