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仙云洞石笋记录的26.42~12.67 ka B.P.时段东亚夏季风演变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daoj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越发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未来气候变化关乎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发展质量,对过去气候演变规律、突变事件及其驱动机制的研究是我们正确认识当下气候变化和合理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以及科学预测未来气候演变的基础。末次冰盛期晚期至全新世开始这段时期地球气候系统发生急剧变化,由冰期状态转换为间冰期状态,被定义为末次冰消期,是研究地球气候系统内外部气候响应的最佳时段。目前高分辨率的石笋研究表明末次冰消期千年尺度事件转换特征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而石笋记录分布的空间局限性制约了对区域差异布局的全面认识以及背后驱动机制的深入探究。完善石笋氧同位素季风研究的空间布局,不仅有助于进一步认识气候突变事件中不同纬度气候响应差异,而且可以用来探讨低纬驱动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本文选取福建仙云洞的两支石笋样品(XY11和XY7)共计29个U系定年数据和786个碳氧同位素数据,建立了26.42~12.67 ka B.P.时段东亚夏季风演变的时间序列。重点探讨了发生在末次冰盛期晚期的千年尺度夏季风增强事件和末次冰消期发生的Termination-Ⅰ转型事件。通过对比已有的其它高分辨率石笋记录和高低纬古气候记录,进一步探讨其区域响应差异和可能的驱动机制。本文主要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仙云洞石笋记录在整个研究时段26.42~12.67 ka B.P.内δ18O值变化范围为-7.51‰~-5.23‰,振幅程度为2.28‰,平均值为-6.53‰。石笋δ18O值出现的四次显著偏移明确对应于地质记录中发现的两次变冷事件和两次回暖事件。两次变冷事件分别为H2事件和H1事件,两次回暖事件分别为末次盛冰期回暖事件(~19 ka B.P.)和Termination-Ⅰ事件。(2)仙云洞石笋记录中19.0~17.6 ka B.P.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夏季风增强事件。尽管在定年误差范围内,季风区石笋都记录了这一强季风事件,但各洞穴石笋δ18O的振幅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仙云洞记录中该事件的振幅较小,仅有0.5‰,这可能与该地降水氧同位素的季节性差异偏小以及受低纬水文循环影响较大有关,其次末次冰盛期海陆边界变化导致的洞穴位置与水汽源距离的改变使水汽环流发生变化也可能是造成这种振幅差异的原因之一。通过与高低纬其它古气候记录的分析对比,我们推断这次强季风事件是受到太阳辐射升高、北大西洋经向环流(AMOC)加强、Super-ENSO活动加剧等因素综合影响下的结果。(3)仙云洞记录的Termination-Ⅰ事件开始时间在误差范围内与亚洲季风区其它石笋记录相一致,同步于北高纬的格陵兰冰芯记录指示的温度变化和北大西洋深海沉积指示的AMOC变化,支持Termination-Ⅰ季风初始增强主要响应于北高纬气候突变。此外,南极冷逆转和CO2浓度的同步变化也可能对亚洲季风变化产生影响。(4)亚洲季风区各地石笋记录的Termination-Ⅰ夏季风增强虽然在误差范围内同步开始,但是其转型过程却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仙云洞所处地理位置既非印度季风又非西风急流的直接影响范围,所以在使整个北半球变暖的Termination-Ⅰ转换中表现出具有低纬特色的缓慢转型特征,这可能与其受到更多来自热带西太平洋或南半球影响有关。
其他文献
非线性光学(NLO)晶体材料作为固态激光系统的核心器件,在激光相关的科学技术领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含π键的阴离子基团的化合物因其具有优秀的非线性光学性能而备受关注。在这篇论文中,我们对硼酸盐和过氧化物等含π键的阴离子基团的非线性光学材料进行了探索合成和性能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发现了两种共价紫外非线性光学材料B2O3Ⅰ和B2O3Ⅱ。已知的紫外非线性光学晶体主要集中在含有碱金属或碱
弛豫铁电单晶材料,例如Pb(Mg1/3Nb2/3)-Pb Ti O3(PMN-PT),Pb(Zn1/3Nb2/3)-Pb Ti O3(PZN-PT),Pb(In1/2Nb1/2)-Pb(Mg1/3Nb2/3)-Pb Ti O3(PIN-PMN-PT),由于具有优异的压电、介电、机电性能使其在下一代压电换能器、传感器的应用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因此受到了国内外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然而弛豫铁电单晶的巨压
微晶玻璃是一类同时具备玻璃相和晶相的复合材料,具有机械强度高、热膨胀系数可调、物理化学稳定性高等优点,虽然目前已具备较为成熟的合成技术,但是由于难以找到其潜在的实际应用,这大大阻碍了微晶玻璃的进一步发展。在微晶玻璃领域中,氟氧化物玻璃是目前研究最为广泛的材料之一。在本文中,我们通过调控玻璃组成,实现了一系列碱金属稀土氟化物玻璃的原位合成并找到了切实可行的实际应用,推动了微晶玻璃研究的进展。具体研究
随着时代的发展,材料在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钙钛矿压电材料由于其优异的压电性能以及原料来源广而使人们更加重视,尤其是在一些高温领域,如航空航天,能源勘探和制造业等领域。目前市场上的可使用的压电陶瓷驱动器大多数仍然采用传统的PZT压电陶瓷,其居里温度Tc约为360℃,由于热激活的存在使压电材料去极化,导致安全使用温度远远低于居里温度,仅为居里温度的一半,所以传统的PZT压电陶瓷的只能在200℃以
近年来,镧系掺杂上转换纳米晶作为一类目前已经发展较为成熟的发光材料,在固态激光、三维显示、红外成像、防伪和传感器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在实际应用中,通常将上转换纳米晶分散在聚合物中制备成各种块体光功能材料。然而纳米晶在聚合物中容易出现团聚现象,并且在高功率激发下聚合物基底容易损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应用。作为一种代替选择,将纳米晶嵌入无机氧化物玻璃中是一种理想的选择。其制备方法简单,所得产物展现
硼化物(ZrB2、HfB2等)、碳化物(SiC、Zr C等)及其复合材料(ZrB2/SiC/Zr C)是优异的超高温陶瓷材料,在太空探索、新一代战略武器、超高速飞行器等研究领域发展前景广阔,对促进国家航天事业及增强国防战略防务具有重大的意义。三元层状硼化物(MAB)是硼化物材料研究领域的热点,其晶体结构与MAX相材料相似,兼具陶瓷和金属的优异性能,损伤容限性高、易于加工,可作为复合材料的增强相,改
中国东南地区沉积了一套中生代白垩纪广阔而深厚的陆相红色地层,是由偏红色调的碎屑岩沉积物构成,也称“红层”,而位于福建省西部的晚白垩世红层分布面积广,沉积典型,是研究古气候古环境变化的良好材料。目前,陆相白垩纪红层通常被认为是河湖相沉积,其古环境存在争论。本文以闽西晚白垩世红层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样分析,以及对采取的连城剖面(LC)和冠豸山剖面(GZS)的红层179个样品进行系统的粒度分析、环
细根是植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土壤养分循环及植物生长发育甚至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能敏感地感知土壤(特别是根际土壤)环境的变化。根际土壤理化性状影响植物根系对土壤资源的获取与利用。为探讨氮沉降对不同功能型天然植物的细根性状及根际土壤主要理化性状的影响,揭示不同功能型天然植物细根及根际土壤对氮添加的响应机制,论文以常绿阔叶林、毛竹林与竹阔混交林3种天然林为对象,通过不同的氮添加处理试
自功能生态学兴起以来,植物生态策略一直是研究的焦点。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通过功能性状分析某区植物的生态策略,进而对该区群落构建结果进行解释。本研究以三明格氏栲保护区42种常见木本植物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该区典型植物的生态策略组成、变化规律以及与群落构建结果的一致性,为解释该区植被的演变过程、系统功能变化提供理论依据。结果如下:(1)格氏栲自然保护区42种常见木本植物,总体上以高资源获取能力的策略
目前,射出长波辐射数据(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OLR)作为一种卫星遥感数据,已经成为地震研究中的一种重要且有效的资源。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1)OLR数据的数据量大,可以用于提取和分析序列特征的合适且有效的方法却很少;(2)缺乏大量真实震例的验证;(3)缺少考虑外界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这些问题使得无法充分发挥OLR数据的真正研究价值。基于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三种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