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朝国土辽阔,西北边疆地区面临着突厥、吐蕃、回纥等少数民族的强大军事压力。长寿元年(692年)以前,唐驻西域边防的兵力有限,主要是通过组建行军经营西域。长寿元年唐朝以镇军取代过去的行军,豆卢军、伊吾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设在沙州、伊吾的边防军,其设立有力的维护了唐朝在西域的统治。本文主要利用敦煌吐鲁番地区的出土文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豆卢军和伊吾军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本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序言,主要介绍了豆卢军、伊吾军的概况及前人研究豆卢军、伊吾军的成果。第二部分为豆卢军若干问题研究,探讨了豆卢军的始置时间、豆卢军兵员民族成分构成的变化、兵员数量、军职称号的演变、从“豆卢军之印”到“豆卢军印”的变化的问题。笔者推断,唐朝至迟在载初元年(690年)就设有豆卢军;豆卢军初建时以吐谷浑人为主体,后来由于吐谷浑人不断的汉化等原因演化成以汉兵以主体的军事单位;豆卢军初建时管兵4300人,圣历二年(699年)吐谷浑人大规模归降唐朝后兵员增多了;武周时期豆卢军最高军事长官称“豆卢军经略使”,开元时期则称“豆卢军使”;“军使”是武周之后、开元之前才出现的称号;豆卢军兵马使不但战时负责冲锋陷阵,而且平时还要负责本军的与他军的对外事务,为豆卢军主官的可能性较大,应是从“豆卢军经略使”向“豆卢军使”称号演变阶段的一个过渡性军职称号。第三部分为伊吾军若干问题研究,探讨了伊吾军的马匹数量、与伊吾军有关的阿斯塔那506号墓出土的第14号文书、伊吾军所属的烽堠三个问题。笔者推断,伊吾军兵士应全部为西域胡人,其在初建时拥有300匹马,开元时期和天宝以后可能会拥有更多的马匹;阿斯塔那506号墓所出的7、8、14、15、16、18、19、20、21、23、24、25、26、27、28号文书可以缀合成一件文书,这些文书是西州的某个正库支付料钱的支付账,而料钱均来自于公廨利钱;由于烽堠是边防哨所,是边防的神经末梢,其主要职能是侯望放烽报警等诸多因素,唐代边军管辖的烽堠人员均不纳入边军的编制。第四部分为结语。豆卢军和伊吾军作为在西域的边防军,二者又在地域上相邻,必然有许多共同点。研究豆卢军和伊吾军对我们认识唐代前期的军镇制度和国防战略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同时,对于当地的经济文化交流研究也不无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