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顺应理论的视角看会话中的有意沉默

来源 :湖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kwugx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交际学认为,人类交际有语言和非语言两种渠道,沉默属于后者。沉默是一种复杂的现象,与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民族志学、语用学和美学等方面密切相关。尽管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一般不太关注周围人的沉默,甚至连自己发出的沉默也不曾察觉,但是沉默作为人类交流中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不但占据了总会话时间的相当比例(据Goldman-Eisler(1968)采样分析,一般为5%-65%,平均为45%-50),而且蕴含了丰富的社会内容,因此值得从多方面进行研究。  与以往的研究角度不同,本文从综观语用学的视角出发,以Jef Verschueren于1999年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一书中提出的顺应理论为理论依据,对人类交流中的沉默现象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剖析。  在顺应论的框架下对沉默开展研究,首要任务是对于沉默类别的重新划分。本研究认为沉默现象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结合,因此分类应该既反映沉默在交流中的分布特点,更体现交际者在使用沉默时交际目的,以达到客观性和主观性的协调统一。  基于上述考虑,作者采用了“两步法”对沉默重新分类。  第一步,本文从主观角度出发根据沉默是否被有目的地使用而将其一分为二:有意沉默与无意沉默;第二步,指出有意沉默在人类交流中具有特定含义,被细分为停顿、空隔、间断和话轮沉默等等选项,用来实现不同的交际目的。  本文聚焦有意沉默,详述其“作出选择”的过程,指出沉默具有可变性、协商性和适应性,人们使用有意沉默即是不间断地作出选择以与心智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的相互顺应的过程,并从语境顺应、结构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的意识凸显等四个角度顺应性作了详细的阐述。  本文的语料主要来源于经典电影《乱世佳人》会话中的沉默。作者从顺应的角度出发,强调在日常会话中,有意沉默作为一种普遍存在,是交际者在意识程度不同的情况下,在交际语境与语言结构之间动态顺应的基础之上所作出的选择,是与语言使用者的心智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相互顺应的结果,并针对有意沉默产生的原因、如何理解其含义等两个问题进行了解答。
其他文献
期刊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