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对2010年和2011年嵊泗马鞍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和普陀中街山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4条断面的岩相潮间带底栖生物进行采样、鉴定、数据处理、分析等方法,对这2个海洋特别保护区开展岩相潮间带底栖生物的调查与研究,掌握了这2个海洋特别保护区岩相潮间带底栖生物现状。 本文运用多样性指数、均匀度、丰富度等方法对潮间带底栖生物进行定量分析,并采用Primer5软件对潮间带底栖生物的不同潮带进行聚类分析和MDS分析,同时采用ABC曲线来监测环境污染对潮间带底栖生物群落的扰动。同时与这2个海洋特别保护区建立之初进行的调查结果相比较,并与其他海域潮间带底栖生物的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再结合海洋特别保护区旅游开发情况,综合地分析嵊泗马鞍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和普陀中街山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潮间带底栖生物变化情况。 结果表明:2010年马鞍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潮间带底栖生物共鉴定出21种,隶属4门,多样性指数为1.18;2011年共鉴定出23种,隶属4门,多样性指数为2.02。2011年马鞍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潮间带底栖生物的平均生物量和平均栖息密度较2010年降低。2010年普陀中街山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潮间带底栖生物共鉴定出36种,隶属7门,多样性指数为1.5;2011年共鉴定出26种,隶属4门,多样性指数为2.12。2011年普陀中街山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潮间带底栖生物的平均生物量和平均栖息密度较2010年有所上升。2010年和2011年这2个海洋特别保护区的潮间带底栖生物均以软体动物为主,且各潮区分带明显,高潮区为滨螺带,中潮区为藤壶带,低潮区为藤壶-藻类带。由各个潮带的群落聚类分析,可知这2个海洋特别保护区4条断面各个潮带底栖生物可分为2个群落,其中高潮区底栖生物为一个群落,中潮区和低潮区底栖生物为另一群落,MDS的排序结果与群落聚类分析结果相一致。由 ABC曲线分析结果可知,这4条断面潮间带底栖生物的生物量和丰富度曲线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合与交叉,由此可得出潮间带底栖生物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或污染。2个海洋特别保护区潮间带底栖生物的平均生物量和平均栖息密度与历史数据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较低,与其他海域比较可知这2个保护区潮间带底栖生物的平均生物量和平均栖息密度较低。 本文通过开展舟山海洋特别保护区岩相潮间带底栖生物的调查与研究,旨在为舟山海洋特别保护区生态系统的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恢复与保护,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