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卵巢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因其发病隐匿,很容易转移,且极易复发,死亡率高居女性生殖系统肿瘤首位。加之现阶段预防和治疗手段的不足,5年生存率低下,严重威胁女性生活质量,给家庭社会带来巨大负担。随着对该病认识的发展,已证实卵巢癌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基础是其活跃的血管生成,它影响着肿瘤的侵袭转移以及疾病转归。近期研究证明,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在血管生成中居于关键环节,血管内皮细胞可能由骨髓来源的循环EPCs掺入并分化而来。基于此本课题组提出假设:卵巢癌中肿瘤细胞与EPCs共处局部微环境,肿瘤细胞通过分泌多种细胞因子或表达相关活性酶类与EPCs作用,促进肿瘤的血管生成。本研究拟在体外通过抑制卵巢癌细胞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COX-2)的表达,通过非接触共培养的方式观察其对EPCs迁移趋化能力的影响。目的:通过环氧化酶抑制剂舒林酸来抑制卵巢癌SKOV-3细胞COX-2的表达,然后与EPCs共培养观察其迁移趋化能力的变化,并初探可能的机制。方法:1.运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脐血中的单核类细胞,联合应用生长因子促进目的细胞生长和贴壁筛选法纯化细胞,后经双荧光染色法和免疫荧光技术鉴定该脐血来源的细胞;2.采用阶梯式浓度的舒林酸作用于卵巢癌SKOV-3细胞不同时间,经RT-PCR和WB检测COX-2表达情况,并做多因素方差分析,找出抑制作用最明显的组合;3.在体外共培养卵巢癌COX-2受抑SKOV-3细胞和EPCs,采用对比观察法比较EPCs迁移趋化能力的变化,并检查细胞中HPA表达量和培养液中VEGF含量;关联分析COX-2、HPA、VEGF与EPCs迁移数量的关系。结果:1.EPCs初期以圆形细胞为主;第3天后开始做贴壁生长,略呈梭状;第7天开始逐渐形成细胞集落,第14天开始出现典型“铺路石”形态。对EPCs进行FITC-UEA-1和DiI-Ac-LDL摄取功能鉴定,呈双阳性。免疫荧光检测EPCs表面标志CD34和CD133均呈阳性反应。2.采用环氧化酶抑制剂舒林酸处理卵巢癌SKOV-3细胞,RT-PCR结果显示药物与抑制效率间存在量效-时效关系。然后选取抑制作用较强的3个组合再次作用与卵巢癌SKOV-3细胞,行WB检测COX-2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当舒林酸为2mmol/L处理48h时,COX-2表达下降最为显著。3.体外观察到卵巢癌COX-2受抑细胞可使EPCs迁移趋化能力明显降低,COX-2、HPA、VEGF分别与EPCs迁移数量相关;且COX-2表达量分别与HPA、VEGF表达量相关。结论:1.经过分离培养鉴定脐血来源的单核细胞,成功获得EPCs;2.经过舒林酸处理卵巢癌SKOV-3细胞,确能使COX-2表达受抑制,成功构建卵巢癌细胞COX-2的抑制模型;3.最后在体外观察到卵巢癌COX-2受抑细胞可使EPCs迁移趋化能力明显降低,且此作用可能与体系中的HAP、VEGF含量降低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