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和阿伦特是生活在两个不同年代的人物,由于理论背景、价值观等方面的不同,使得二者对幸福的认识,以及对资本主义时代下的幸福观有着各自的理解。马克思是站在解放全人类的高度而展开自己的幸福理论构建的。马克思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人们的社会生活以及人的本质,进而对人的本质异化、如何扬弃异化以及如何消除这种异化带来的不幸去阐述人的幸福。马克思在继承前人对幸福所做的思考地基础上,批判继承了理性主义幸福论和感性主义幸福论等思想,克服了之前传统哲学对幸福思考和理解的片面性,从而为人们能更好地追求和理解幸福指明了方向。追求人类解放和幸福,是马克思一生都在追求的主题,也是马克思终生为之奋斗和献身的目标。汉娜?阿伦特基于对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的区分,注重公共生活对人类的价值。阿伦特通过比较法国大革命和美国民主革命指出,法国革命的失败是因为他们将解决以贫困为核心的社会问题作为其革命的目标,必然性压倒了公共自由致使革命失败。而美国革命则始终以建构公共自由和公共空间为目的,而且在革命后,革命者们制定了能划分私人领域以及公共领域界限的一部宪法,保持了美国优秀的革命传统。阿伦特从政治哲学的角度解释了自身的公共幸福观点。马克思是从经济基础的角度来分析自身的幸福观问题,而阿伦特是从纯政治学的角度来分析自身的幸福观,可以看出,阿伦特所持的幸福观与马克思全人类幸福的理论旨趣相去甚远。本文通过对比两者的幸福观,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幸福观,以致于来更好的服务我们的现代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