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追施氮肥是小麦生产中调控生长发育进程,实现高产、优质和稳产抗倒目标的重要技术措施。为明确不同春生叶龄追氮对高产冬小麦群体和个体生长发育、产量的形成过程和籽粒品质的影响,为冬小麦高产优质栽培提供技术支撑,于2016—2017年小麦生长季,在河北省辛集市河北农业大学教学试验基地进行了大田试验。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设置藁优2018、科农2009和石4366 3个强筋冬小麦品种为主区,春生第3、4、5、6叶伸出时分别追施氮肥(分别用N3、N4、N5、N6表示)为副区,总施N量为240 kg·hm-2,氮肥基施和追施比例为1:1的裂区试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随着不同春生叶龄追氮处理的实施,小麦的总茎(穗)数、LAI和干物质积累量于拔节期开始出现差异且差异显著。3个品种对施氮的反应一致,拔节期总茎(穗)数、LAI和干物质积累量均以追氮较早的N3或N4处理最高,孕穗期之后均以N4处理最高,表明春4叶期追氮是有利于群体生长发育的适宜时期。2.3个品种的旗叶叶绿素SPAD在开花后07 d均以N6处理最大,之后N6处理急剧下降,在开花后1428 d各处理间的差异均不显著,开花后28 d以N4处理最大,N5或N6处理最小。3个品种在开花后的旗叶光合速率均表现为随着追氮叶龄后延而提高。整体上以春45叶期追氮最有利于旗叶在灌浆期保持较高的光合能力。3.3个品种不同叶龄追氮处理间成穗数的差异显著,均以N4处理的穗数最多,且均与N5处理差异不显著。不同叶龄追氮的穗粒数差异较小,只有石4366的N4处理显著少于N3和N6处理。各品种不同叶龄追氮处理的千粒重表现基本一致,均以N4最高。藁优2018以N5籽粒产量最高,科农2009和石4366以N4籽粒产量最高,但3个品种N4与N5处理的籽粒产量差异都不显著。在开花后直到开花后24 d的灌浆盛期,3个品种均以N4、N5处理的灌浆速率较高。从对产量性状的综合影响来看,春4叶至春5叶期是适宜的追氮时期。4.3个品种拔节期株高都以N3、N4显著高于N5、N6,孕穗至成熟期株高都以N4最高,N6最低。3个品种的植株重心高度均以N3、N4处理高于N5、N6处理。春季追氮叶龄对基部第1节间各项性状指标的影响较小,对基部第2节间的影响较大,特别是在开花后30 d,3个品种均表现为茎秆充实度、茎秆壁厚度、机械强度均以N5、N6处理显著大于N3、N4,且处理间各项指标的差异显著。第1、2节间抗倒指数基本上表现为随着追氮叶龄后延而增大的趋势。相关分析表明,基部第1、2节间的机械强度和抗倒指数与重心高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基部第1、2节间粗度、秆壁厚度、节间充实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可见,植株抗倒能力与基部第1、2节间的茎秆质量紧密相关。提高基部节间的茎秆质量,是提高植株抗倒性的重要环节。5.3个品种开花期的叶片、穗部氮素积累量和氮素积累总量,成熟期各器官的氮素积累量和氮素积累总量,均以N4处理最大,N6处理最小。开花期氮素在茎鞘中的分配比例均以N5或N6处理最大,N3或N4处理最小;在叶片中的分配比例则以N3或N4最大,N5或N6最小。成熟期籽粒中的氮素积累量和分配比例最大。不同处理比较,籽粒中的氮素积累量均以N4处理的最高。3个品种均以N4处理的氮素吸收效率最高,N6处理最低;藁优2018和科农2009不同叶龄追氮处理的氮肥生产效率差异显著,分别以N5和N4最大,以N3和N6最小;氮素利用效率均表现为随着追氮叶龄后延逐渐提高。6.N4处理的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最大,但处理间的差异不显著。藁优2018和科农2009处理间的籽粒蛋白质产量差异显著,均以N4最大,N3或N6最小。追氮叶龄对3个品种小麦粉质仪参数调控作用的差异较大。藁优2018的面团形成时间以N6处理最长,科农2009以N4处理最长,石4366以N5处理最长。面团稳定时间、粉质指数在藁优2018中以N4最大,科农2009以N3最大,石4366以N5最大,相应的弱化度均最小。3个品种的面筋指数均表现为随着追氮叶龄后延而下降。综合不同春生叶龄期追氮对冬小麦抗倒伏性能、产量形成和品质的影响,春4叶期追氮产量较高,品质较优,但抗倒能力相对较低。春5叶期追氮产量和品质与春4叶期追氮差异不显著,但抗倒能力明显增强,利于实现高产稳产优质。因此,春5叶期是综合实现冬小麦高产稳产优质的春季追施氮肥的最佳时期。但是,在春季水资源供给经常成为限制因素的河北平原冬麦区,在春4叶至春5叶期间根据水源情况运筹灌水和随水追施氮肥的时间,都是比较适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