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的多面人生——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神谕女士》的精神分析解读

来源 :内蒙古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el___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是加拿大著名小说家、诗人和文学评论家。她是加拿大“一股主要文化力量的旗手”,被尊称为“加拿大文学女皇”。阿特伍德的第三篇长篇小说《神谕女士》于1976年发表,以其独特的故事情节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该小说叙述了女主公琼在人格形成初期受到家庭环境、社会观念和自我失控的多重打击形成多重人格的过程。本文通过着重分析琼与小说中多个人物在不同时期的复杂关系,体现琼的本我、自我与超我的制约与斗争。琼最终实现人格独立,达到平衡状态。小说揭示阿特伍德生活时代下的加拿大女性作家的生存状态,以及她们争取人格独立的历程。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中的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人格结构理论分析琼的多面人生。本文分析了琼在不同时期的生活状态和多重人格发挥的作用。在多重人格的相互制约和斗争中,琼取得了自我人格的独立。从琼在童年时期的生活环境,找出其受本我支配的原因,分析在本我支配下的心理活动和实际行动。成年后的琼摆脱了本我的制约,套用了卢姑妈的身份,遵循超我的道德原则支配,成为一名作家。在婚姻生活中,琼意识到本我和超我的不平衡性,利用自我的现实原则调解本我和超我的矛盾。同时,小说中的费力西亚、夏洛特和佩内洛普是琼作为一名作家所创作的三个主要角色,分别代表本我、自我和超我,也展示了琼的心理活动。因为外界带来的偏见和压力,琼早期生活在外人制造的困惑中。后期因为多重人格带来的困扰,琼生活在自己制造的混乱中。在经历了复杂的生活和多重人格间多次的斗争后,琼选择制造一场死亡的假象让自己逃离混乱的生活,这使得她的三重人格最终得到自我的制约和平衡。阿特伍德透过琼的多重生活,展现了加拿大女性作家的多重生活。在不断的斗争和平衡中,加拿大女性作家最终实现了人格独立。
其他文献
威廉·福克纳是二十世纪美国南方一位重要的小说家,其独特的文体风格对美国小说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于一九四九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福克纳的小说,根植于南方文化,主题几乎都与南
《孟子》是中华文化典籍中的瑰宝,在我国文化传承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直以来受到海内外人士的共同关注。《孟子》详细地记录了孟子的言行,是他本人思想的集中体现。英译活动
学位
西方文学的源头是古希腊悲剧,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西方悲剧达到了第二个发展高潮,此时莎士比亚是个成功的承接。西方悲剧在17世纪和18世纪分别经历了古典主义和欧洲启蒙运动的
亚瑟·米勒是20世纪美国戏剧界最伟大的三大剧作家之一。其代表作《炼狱》荣获1953年托尼奖之最佳剧作奖,至今久演不衰,是米勒所有剧本中上演次数最多的剧作。《炼狱》一剧取材
典籍翻译对于弘扬民族文化、促进国际间交流具有重大意义。将满载中华民族文化的典籍翻译成英语,无疑是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宣扬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典籍之中往往富含多样的历
本文分析的文本《儿子与情人》是戴维·赫伯特·劳伦斯的第三部小说,也是他的第一部成名作品。这部小说被誉为英语小说中的拓荒之作,并己成为被最广泛阅读的英语小说之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