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花岗岩在我国东南部的分布范围非常广泛,由其风化而来的全风化花岗岩,有着特殊的性质,且在工程上经常遇到,需要对全风化花岗岩各项物理力学性质有着充分的认识,才能避免工程事故的发生。本文针对深圳某基坑的全风化花岗岩进行了剪切特性方面的研究,对其原状土和重塑土进行不同围压下的固结排水和固结不排水试验,讨论其应力-应变关系、剪切破坏特征,基于“结构贡献率”分析受荷过程中结构性的变化规律,并结合本课题组对花岗岩残积土的研究成果,对比分析全风化花岗岩和花岗岩残积土物理力学性质的差异。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1.本文研究的全风化岩孔隙比较大,天然含水率不高,粗颗粒含量较高,属于含砂的中液限粘质土(水电部SD128-84分类法)或粉粘土质砂土(吴能森综合分类法)。2.从固结排水和固结不排水三轴试验得到:(1)原状全风化花岗岩具有较强的结构性,但随着围压的增大,在固结压缩阶段结构性的作用逐渐被削弱。(2)结构性的存在使原状土的粘聚力高于重塑土,对内摩擦角影响不大。(3)原状样没有出现单一明显的剪切带,而是呈现出复杂的破坏形态,土样表面凹凸不平;而重塑土样均呈现出较明显的光顺鼓状破坏。3.基于“结构贡献率”得到原状土在固结作用和剪切过程中结构性的变化规律:(1)原状土的结构性将随固结压力增大而降低直至完全消失。(2)原状结构性在剪切过程中经历了从逐渐发挥到逐渐损伤的过程。以峰值结构贡献率来衡量土体的结构性大小。(3)以“结构贡献率”曲线下降起始点作为应变局部化开始产生的标志,围压越大,应变局部化越早发生。(4)不排水条件下土体结构的剪切破坏速率相对于排水条件下有一定的减缓,同时有效应力的减小也削弱了其结构性的发挥。4.对比全风化花岗岩和花岗岩残积土得到:(1)全风化岩的平均含水量、孔隙比及其细粒部分的液限和塑性指数都比残积土小,粗颗粒含量明显多于残积土。(2)基于“结构贡献率”的对比,可知全风化岩的结构性强于残积土。(3)同一围压下,原状全风化岩比残积土表现出更高的强度和剪切模量。对于重塑土,全风化岩排水强度高于残积土,但在不排水强度低于重塑残积土。(4)土体中粗细颗粒的含量、孔隙比、围压和排水条件对土体的破坏形态有较大影响。(5)掺砂对本身细颗粒含量较多的花岗岩残积土的破坏形态影响较大,而对于本身粗颗粒含量较多的全风化花岗岩,则影响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