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燃料驱动超分子的耗散自组装

来源 :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ohoku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能量的持续输入与消耗为生命系统提供动力,使它们能够产生功能性超分子结构并表现出许多特殊的功能性。非平衡态下的超分子自组装结构需要不断的输入和耗散能量才能持续存在,一旦能量耗尽,自组装结构自发地降解并回到热力学平衡状态,这种由燃料驱动的瞬态自组装被称为耗散自组装。现代科学的一个目标是了解简单的化学混合物如何从非生命成分过渡到真正的生命系统,以及产生新的类似生命的材料和机器。因此受自然界中化学燃料驱动的耗散自组装的启发,许多非平衡态下的人工合成的超分子材料和网络已经被建立,并表现出了时间调控的特殊应用,例如材料的自适应性、瞬态催化、可控地定向运动以及振荡行为等功能。但相比于数目庞大的化学反应来说,人工构建的非平衡态化学反应体系仍是有限的。因此针对目前合成系统中非平衡体系所存在的问题,比如说缺少功能性应用,无生命体中的自复制功能,高能燃料的重复添加以及废物累积导致的非平衡态系统失效等,本论文开发了三种化学燃料驱动的耗散自组装系统,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使用1-乙基-3-(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二亚胺(EDC)和活性酯(N-羟基琥珀酰亚胺酯,NHS酯)分别作为燃料和能量耗散单元,开发了一个聚合物胶束的耗散自组装体系。EDC驱动的聚乙二醇-聚丙烯酸嵌段共聚物中聚丙烯酸嵌段与小分子羟基化合物反应,亲水性的嵌段共聚物转变为两亲性的聚乙二醇-聚丙烯酸酯嵌段聚合物,在水中自组装形成聚合物胶束;之后,由于亚稳态活性酯的水解,聚合物胶束自发解组装。化学燃料EDC的重新加入可再次实现聚合物胶束出现与自发地降解,此循环过程可被重复十次。此外,EDC的用量可以调控瞬态胶束的存在寿命。2.在EDC驱动聚合物胶束的耗散自组装系统的研究基础上,开发了其作为纳米反应器的应用。首先展示了瞬态胶束在自组装过程中从水溶液中捕获各种疏水分子,并由于自发地降解而可控地释放这些分子。因此可将EDC驱动的瞬态聚合物胶束用作纳米反应器加速水溶液中的化学反应,随后通过在耗散反应完成并释放催化产物后,再次添加EDC驱动瞬态胶束重新捕捉反应物进行催化来提高纳米反应器的催化效率,解决了稳态纳米反应器中所存在的产物抑制的问题。3.模拟生命体中的自复制行为,利用酯的可逆性构建了一个基于表面活性剂形成而自加速的化学燃料驱动的非平衡态自催化胶束体系。其中表面活性剂是由两个相分离的反应物(化学燃料己酸酐与亲水性的酚羟基衍生物)通过酯化反应形成的。表面活性剂自组装形成胶束,催化自身形成反应的进行。通过将体系中的碳酸氢钠替换为碱性更强的碳酸钠,引入表面活性剂水解反应的负反馈,使得表面活性剂及其组装体处于热力学不平衡状态。亚稳态的表面活性剂并不是自复制到反应物完全消耗掉,而是在燃料耗尽后,通过负反馈的水解反应而耗尽,并且伴随着副产物己酸钠的产生,最终达到一个系统平衡状态。之后,重新添加化学燃料(己酸酐)可再次驱动耗散自催化胶束体系,并且瞬态自催化胶束体系至少可以被重复3次。这种化学燃料驱动的非平衡态的自催化胶束的产生以及持续存在展示了耦合反应循环如何创建一个代谢网络。4.针对上述耗散系统中废料堆积所导致的非平衡态失效的问题,并基于甲基紫精的可逆氧化还原特性,本论文建立了一种在封闭化学系统中无废物累积的机械力诱导瞬态变色的氧化还原反应体系。该体系由十二烷基修饰的甲基紫精(C12-MV2+)与水合肼构成。静置时,C12-MV2+被还原为甲基紫精自由基(C12-MV+·)从而表现为紫色;振动时,C12-MV+·迅速被空气氧化为C12-MV2+,导致系统远离平衡态,并使得溶液变为无色。一旦溶液保持静止,C12-MV2+随着时间的推移被水合肼还原为C12-MV+·而逐渐变回紫色,其中氮气作为废料释放。摇晃驱动的耗散变色反应可以至少重复10次,即使在封闭系统中,瞬态变色循环也可以至少重复6次,并且再次引入的空气可重新激活非平衡态的变色循环。最后,超声被引入作为一种特定的摇晃方式来生成无模板、可时间调控的瞬态变色图案。5.在摇晃驱动的十二烷基修饰的甲基紫精耗散变色体系的基础上,本论文报告了一种在封闭化学系统中无废料堆积的机械力诱导的耗散超分子聚合体系。该系统由两亲性的C12-MV2+和8-羟基芘-1,3,6-三磺酸三钠盐(PN)在水合肼存在下构建。振动时,C12-MV+·被空气氧化而迅速激活,导致系统远离平衡态,随后与PN通过电荷转移相互作用以及两亲作用自组装成微米级长度的纳米管。一旦溶液保持静止,自组装纳米管随着时间的推移被还原剂自发分解,其中氮气作为废料释放。摇晃驱动的耗散超分子聚合至少可以重复6次。我们提出的机械敏感耗散自组装过程可以通过将手性带电小分子引入系统来扩展到制造瞬态螺旋超分子聚合物。同时,研究表明摇晃可以诱导瞬态荧光增强或猝灭,这取决于紫精的亲疏水性(两亲性的C12-MV2+或亲水的甲基紫精)。超声被引入作为一种特定的晃动方式来生成无模板、可重复瞬态荧光图案。
其他文献
位置信息作为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交互的泛在连接,提供了重要的感知信息,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近年来,位置服务的相关技术和产业正从室外向室内/地下等更加复杂的空间发展,以提供无所不在的基于位置的服务。然而传统的基于单一信源和参数化定位的方式面临着信号观测空间有限、多径干扰、非视距传播等棘手问题,环境适应能力、精度和稳健性都较差,迄今为止尚未有任何一种方案能够提供泛在、无缝、智能的定位服务。随着物联
作为信息交流的重要载体之一,图像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且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疾病诊断、军事监测和矿产勘探等多个领域。随着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图像的获取也变得越来越容易。然而,图像在获取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成像机理、成像设备和成像条件等限制,使得图像中存在各类退化现象,这不仅降低了其视觉质量,而且严重限制其在后续应用中的实用价值。图像复原旨在从降质图像中估计反演真实场景的清晰、高质量
隐写是一种重要的信息保护技术,与传统的加密方式不同,它将秘密消息隐藏在载体中,使得非授权方难以识别秘密通信的存在。由于数字图像信息冗余多且被广泛使用,以数字图像为载体的隐写常被用作信息保护的重要手段。然而,隐写分析技术的快速发展给隐写方法的安全性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传统的隐写方法依赖于难以构建的复杂的人工规则,很难适应于当前隐写分析的发展。因此,研究新型隐写方案以抵抗隐写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隐
故障诊断技术作为保障设备可靠性、安全性和可维护性的关键技术,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基于数据驱动的故障诊断方法通过对表征设备状态的大数据信息进行挖掘和分析,实现设备的实时、智能化的故障诊断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国内外许多学者提出了诸多基于数据驱动的故障诊断方法,但仍存在如下问题:(1)当设备发生故障时,传感器采集到的用于表征旋转机械设备运行状态的振动信号具有非线性、非平稳、非周期特性,难以准确提取到
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及扩散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安全,并对我国乃至全球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且深远的影响。为防止疫情向全国蔓延,中国政府采取了极其严苛的封城等防控措施,并取得了有效的成果。但是,疫情的反复发生给居民生活、企业运作和市场经济仍带来不小的影响。新冠肺炎疫情已经从一场短暂的病毒消灭战升级为一场前所未有的经济保卫战。从长远来看,必将对社会的稳定和经济民生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如何针对中国国情尽可
台湾高等教育评鉴制度自1975年建立起,经历四十多年的发展与改革,其价值系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作为社会文化生活的实在,台湾高等教育评鉴制度价值涉及多个主体,包含多种复杂的价值关系,要想深入探究其中最为核心的价值问题,就需要找到一个着眼点。借助马克思·韦伯(Max Weber)的“理想类型”和价值哲学中逻辑推理等方法,本研究以已有的经验知识为基础,从台湾高等教育评鉴制度的价值系统中抽象出规制价值、自
儒家乐教,即“以乐为教”。它是将乐舞作为具体途径,把施教者欲传达之道德、情感、思想、观念等,内藏于音乐之中,通过借助这种形式优美、内涵高尚,能使人喜闻乐见的雅乐,从而在无形中影响受教者内心的教化方式。乐教与礼教一体,礼乐并举、优于刑法是儒家乃至古代中国政治哲学的基本观念。与当下艺术理论不同,儒家极力赋予乐舞道德价值,甚至将其提升至“为邦”的高度。乐舞为何能具备道德属性?音乐何以成为教化民众乃至治理
随着我国羽毛球专业水平的提高,国内的业余羽毛球运动也开展得如火如荼,武汉市业余羽毛球运动也蓬勃开展,尤其武汉市几所高校近些年招收的高水平运动员,更是带动了武汉市高校羽毛球整体水平的提高。而羽毛球运动中出现的伤病严重影响了高校羽毛球运动员的训练持续性和成长的节奏,甚至牵连了整个运动生涯。因此了解武汉市高校羽毛球运动员的伤病现状,分析导致伤病的原因,对提高武汉市高校羽毛球运动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具有一定的
人工在地面激发的地震波在向地下深层传播过程中,各种不同的地质界面会产生反射地震波,在地面部署大量传感器接收到的地震波(也称为地震信号)经过复杂的处理过程,最后得到反映地下地质情况的高维地震信号。地下构造、岩性、含油气性等地质因素会影响高维地震信号的振幅、频率、相位等特征,还会影响地震信号随地震波入射角、方位角变化特征。这些地震信号特征形成了不同的地震信号的模式,因此研究高维地震信号模式可以反推地下
刑法解释方法是解释主体对刑法文本进行阐释和说理所采用的可行路径和论证理由,也是限制解释主体随意性的思维规范。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刑法解释方法受到了学术界的格外重视和青睐。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刑法解释方法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司法裁判中,法官运用刑法解释方法进行论证说理也已然成为常态。但是,法官对刑法解释方法的运用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表现在:解释同一问题时,或者不同的法官选择不同的刑法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