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十八大召开以来,我国发起了反腐风暴,反腐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而近来颁布的红色通缉令也进一步显示了我国整体反腐的决心。国家审计作为我国国家治理中重要的内生的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是我国重要的监督机制(刘家义,2012)。国家审计因其特有的行政地位,突出的财务专长,在查处腐败行为方面有特有的优势,是我国反腐倡廉的重要途径,而国家审计结果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公众的关注。近年来,我国国家审计的范围不断扩充,2015年,国有企业的海外资产部分纳入了国家审计的审计范围,而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要不断加强行政监察,推进审计全覆盖。 20世纪70年代后期,我国进行分权化改革,使得我国各个地区的市场化进程存在很大差异。市场化进程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产品市场的发育、市场中介组织发育、要素市场发育、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以及法律制度环境等的总称,是一个综合性指标(樊纲,2010)。市场化进程不同,将导致政府对经济运行、资源分配的干预程度不同,这些差异都将影响国家审计反腐倡廉职能的发挥。通常情况下,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地区,市场对资源的配置越占主导作用,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越少,腐败程度也越轻。因此,整体而言,应当发挥国家审计的专业优势以及地位优势,充分发挥国家审计的反腐败作用,不仅直接揭示腐败行为,还应当促进市场化进程的发展,从根源上防治腐败。 本文以十八大以来开启的反腐风暴为背景,深入探究国家审计与腐败治理的相关关系,同时,结合我国市场化差异巨大的实际情况,以31个省、市、自治区为研究样本,实证探究国家审计、市场化进程以及腐败治理三者的相关关系,为国家审计进一步发挥反腐倡廉职能提供理论保障。本文的研究结论丰富了国家审计与腐败治理方面的相关文献,也拓展了国家审计与腐败治理相关关系的研究视角,引入市场化进程变量,探究其在国家审计与腐败治理相关关系上是否具有中介效应。本文的贡献有:(1)在研究思路上,本文构建了国家审计、市场化进程与腐败治理三者相关关系的理论分析模型,引入了市场化进程来说明国家审计在完善体制机制方面的功能发挥与腐败治理的相关关系;(2)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在实证研究基础上,采用中介效应的依次检验法,探索市场化进程对国家审计反腐倡廉职能发挥的中介效应,丰富了国家审计与腐败治理相关关系的研究方法。(3)在研究内容上,引入市场化进程变量,拓宽了国家审计在腐败治理方面的研究领域。市场化进程不同,将导致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不同,进而影响国家审计反腐倡廉作用的发挥。目前也未有学者探究市场化进程作为国家审计与腐败治理之间的重要因素,是否在国家审计对腐败行为的遏制作用上具有中介效应。(4)拓展了实证研究年限。目前研究市场化进程与腐败相关关系的文献中,数据最多采用到2010年,而未能考虑最近几年的数据。本文在数据可用的前提下,将研究年限拓展到2012年,更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的研究结论可为提升国家审计的审计质量、增强国家审计反腐倡廉的作用发挥提供理论保障与数据支持,有助于国家审计机关建立更有利于反腐败的体制机制,提升国家审计的审计结果利用效率,更好地从市场化进程的中介效应方面来完善国家审计对腐败治理的重要作用。 本文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主要内容、结构框架、研究方法以及本文的贡献点。 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本文分别总结了国家审计;腐败;国家审计与腐败治理;国家审计、市场化进程与腐败治理的相关关系方面的文献,为本文的研究假设提供文献支持。 第三部分为基础理论分析。首先,本文在国家审计的揭示、问责方面,基于犯罪倾向论、成本效益理论,深入剖析国家审计与腐败治理的相关关系,为国家审计的揭示、问责机制与腐败治理的相关假设提供理论基础;其次,在国家审计促进市场化进程方面,本文基于公共受托责任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以及腐败的体制转型根源论分析国家审计、市场化进程以及腐败治理三者之间的相关关系,构建国家审计、市场化进程与腐败治理三者的理论分析框架,为国家审计、市场化进程与腐败治理的相关假设提供理论基础。 第四部分为研究设计。该部分主要基于上述文献梳理以及理论分析,提出相关的实证假设,并阐述了本文实证研究中所用数据的来源、含义等。 第五部分为实证分析。该部分主要对相关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并对实证结果实施稳健性检验。 第六部分为研究结论和相关建议,并指出本文的局限性。 本文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国家审计与腐败治理的相关关系进行深入探究。以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为样本,实证分析国家审计、市场化进程与腐败治理的相关关系。从国家审计的揭示、问责视角,主要探究国家审计对于腐败行为是否具有揭示遏制作用;从国家审计完善体制机制视角,主要探究国家审计能否促进市场化进程的发展以及市场化进程是否在国家审计反腐倡廉职能的发挥过程中具有中介效应。基于对以上问题的探究,本文得出了以下结论: 1、国家审计机关凭借其突出的财务专长,特有的行政地位,对腐败现象有着良好的揭示作用。审计人员特有的财务专长有助于发现被审计的财务问题,追寻腐败行为的蛛丝马迹,是国有资产的守护神。 2、国家审计机关的问责机制对腐败有良好的遏制作用。国家审计机关的问责机制,加大了腐败行为人的行为成本,同时也增加了国家审计机关的威慑效应,对腐败行为有良好的遏制作用。 3、国家审计机关抵御功能的发挥,有助于完善相关体制机制,促进市场化进程的发展。国家审计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体制机制的缺陷以及政府管理的漏洞提出改进建议,完善相关体制机制,提升政府的管理效率,促进了市场化进程的发展。 4、国家审计能显著遏制腐败行为,而市场化进程在国家审计反腐倡廉职能的发挥上有着明显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显示,国家审计遏制了腐败现象的产生,国家审计机关促进了市场化进程的发展,同时,市场化进程在国家审计遏制腐败行为的过程中有着不完全的中介效应。 通过上述分析,更加进一步地证明了国家审计在反腐倡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但是我国的国家审计机关在审计过程中依然面临着独立性不强,相关体制机制不健全,审计结果利用程度不够,审计人员储备不足等问题。综合来看,本文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改进措施: 1、推动审计工作重点从“揭示”腐败到“抵御”腐败转型。国家审计机关应当着重分析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探讨深层次原因,促进相关体制机制的完善,从根源上遏制腐败现象的发生。 2、提升国家审计机关独立性,提高国家审计人员专业素质,增强国家审计机关对腐败的揭示作用。国家审计机关只有保持在形式上和实质上的独立,不断提升自身审计力量,才能更好的揭示腐败行为,更好地进行审计问责,对腐败现象真正起到揭示、遏制的作用。 3、完善问责机制,提高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结果的利用效率,增强国家审计对腐败的遏制作用。良好的审计问责有助于充分落实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处理结果,也有利于国家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形成威慑效应,充分发挥国家审计对腐败的遏制作用。 4、建立健全国家审计的审计信息披露、传递以及共享机制,充分发挥国家审计对市场化进程的促进作用,从根源上遏制腐败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