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科技与金融的有机结合能够有效服务实体经济,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实现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经济圈作为我国经济发展、自主创新最为活跃的区域,科技金融发展模式不一,科技金融投入程度与科技创新产出水平也不相同,研究三大经济圈八大省市科技金融效率差异及影响因素,对优化我国科技金融体系建设、建设创新驱动国家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科技金融有效服务科技创新、实现科技金融效率的提高。因此,本文选取三大经济圈中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和广东这八大省市,测算并分析其科技金融效率,并对科技金融效率的影响因素展开了研究。本文以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八大省市为研究对象,以熊彼得创新理论、新熊彼得创新理论和科技金融对科技创新作用机制为理论基础,以三大经济圈八大省市科技金融投入与科技创新产出发展情况为现实依据,从投入产出角度选取三大经济圈2009—2018年省际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运用DEA-BCC模型、DEA-Malmquist指数模型测度三大经济圈八大省市的科技金融效率静态及动态变化,并构建Logit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科技金融效率影响因素。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从三大经济圈的科技金融效率静态测度结果看,八大省市的科技金融效率存在明显差距,北京、浙江和广东的科技金融始终处于技术有效,达到了纯技术有效和规模有效的最佳状态;天津、上海和江苏的科技金融效率仅在部分年限实现DEA有效,科技金融资源尚未实现持续的高效配置;河北、安徽的科技金融效率始终处于非DEA有效,未实现科技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从三大经济圈的科技金融效率动态变化测度结果看,八大省市的科技金融全要素生产率呈波动发展趋势,2009-2018年,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安徽和广东的科技金融全要素生产率均呈现上升-下降-上升的波动发展趋势,而浙江的科技金融全要素生产率呈上升-下降发展趋势。从三大经济圈八大省市的科技金融效率影响因素实证结果看,政府支持力度、人力资本水平、科研氛围、高技术产业发展规模、金融发展效率、信息化水平对科技金融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边际影响程度依次递减,而地方法制化水平对科技金融效率具有明显的负向影响。因此,三大经济圈各省市应通过增大财政科技支持力度、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加强科研机构建设、做大做强优势高技术产业、加快金融创新、深化信息技术融合应用和加强地方法制化建设等七个方面来优化科技金融资源配置,提高科技金融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