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近年来,随着对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的深入研究,人们对于胃肠间质瘤有了很多的认识,但是关于胃肠道间质瘤的组织来源,存在着很多的争议。有学者认为GISTs起源于卡哈尔间质细胞(Interstitical cell ofcajal,ICC),但另有学者研究认为GISTs来源于更原始的、具有多潜能能分化的中胚叶间质干细胞,在对CD34的广泛性研究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了一个新的家族“树突状间质细胞家族”。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tromal tumors,DC)广泛分布于除脑以外的全身各脏器,但数量极微,仅占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的1%以下,而且肿瘤患者自身DC功能低下,不能在体内产生有效的抗肿瘤免疫反应,但在树突状细胞肿瘤中DC却呈现高表达状态。GISTs的分布、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表达等特征与树突状细胞肿瘤极其相似,推测GISTs很可能起源于树突状间质细胞。因此,我们选用树突状细胞最常见的抗体CD1a、CD14对胃内GISTs进行研究,研究树突状细胞与胃间质瘤的关系并对胃间质瘤内CD1a或CD14阳性的病例与CD1a且CD14阴性的病例进行临床病理分析。材料与方法一、标本来源收集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医院病理科2003-01~2006~06发生于胃内原发性间叶性肿瘤69例定为试验组,经复查病理切片无误后(每例病理切片均已进行了CD117及CD34的检测)用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做进一步研究之用。同时选用同期发生于胃的其他肿瘤69例(其中胃癌45例,胃溃疡8例,胃粘膜不典型增生6例)做为对照组,每例蜡块连续切片2张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二、实验方法采用链霉菌抗生素蛋白一过氧化物酶连结法(Streptomycin peroxidaseligation,S-P法)三步法检测。用CD14,CD1a两种抗体对实验组69例胃间质瘤和对照组69例非胃间质瘤切片(其中胃癌45例,胃溃疡8例,胃粘膜不典型增生6例)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三、试剂及设备鼠抗人CD1a多克隆抗体,鼠抗人CD14多克隆抗体,SP超敏试剂盒(鼠兔共用,即用型),DAB试剂盒:均购自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恒温箱(37.2℃):DNP-9162型,上海精宏实验设备有限公司。医用微波炉:Glanz D8023 CTL-K4。冰箱:SIEMENZ。四、结果判定标准CD1a、CD14表达结果判定以细胞胞浆内出现棕黄色颗粒为阳性表达。CD117阳性或CD117阴性而CD34阳性定为胃间质瘤;同时伴有CD14或CD1α阳性定为与树突状细胞间质瘤(即DCSTs);CD1a且CD14阴性的定为非树突状细胞间质瘤(NO-DCSTs)。五、统计学处理用SPSS15.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对病例组和对照组采用X~2检验和Spearman相关分析,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一、CD1a、CD14在胃原发肿瘤中的表达1、CD1a在19例胃间质瘤的细胞浆中呈棕黄色染色,且呈高表达。而在非胃间质瘤的细胞浆中仅有1例呈棕黄色染色,表达率低。两者差异显著P<0.01。2、CD14在20例胃间质瘤的细胞浆中呈棕黄色染色,且呈高表达。而在非胃间质瘤的细胞浆中没有棕黄色染色,表达率极低。两者差异显著P<0.01。3、胃间质瘤中共有22例可定为DCSTs(CD1a或CD14阳性),其中有17例同时表达CD1a和CD14。二、胃间质瘤中树突状间质肿瘤与非树突状间质肿瘤之间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胃间质瘤内树突状细胞间质瘤与非树突状细胞间质瘤之间的发病年龄P>0.05、首发症状P>0.05、肿瘤大小P>0.05、恶性度P>0.05等临床病理参数无显著差异。但病理组织类型存在明显差异,p<0.01,有统计学意义。三、CD1a表达与CD14的关系CD1a和CD14在胃间质瘤中的表达呈正相关,两者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胃间质瘤中CD14、CD1a呈高表达,表达率为31.88%,明显高于对照组和正常组织(0.01%—1%),认为胃间质瘤与树突状细胞密切相关。即胃间质瘤可能起源于树突状细胞。2、胃间质瘤中树突状间质肿瘤与非树突状间质肿瘤之间在发病年龄、首发症状、肿瘤大小、恶性度等临床病理参数上无显著差异但在病理组织类型上存在明显差异,树突状间质肿瘤多以上皮细胞为主,而非树突状间质肿瘤多以混合细胞为主。这是由于树突状细胞具有异质性造成的。3、CD1a和CD14的表达存在协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