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江户末期唐通事周文次右衙门的汉译作品《忠臣蔵演義》。唐通事是长崎奉行下设置的任地差役的一种,是江户时代与中国文化交流中活的载体。唐通事的中国语被称为“唐话”。《忠臣蔵演義》是脱胎于家喻户晓的净琉璃作品《仮名手本忠臣蔵》的汉语翻译小说,由于它符合日本人在日本本土、运用汉语的文言体或白话体(唐话)创作而成的文学题材特点,可以将其列为日本汉文小说的范畴。1748-1815年,受唐通事冈岛冠山将中国小说《三国志演义》和《水浒传》改作为中国风的白话小说的影响,唐通事周文次右衛門将浄0)璃《仮名手本忠臣蔵》进行中文翻译,章回体汉文小说《忠臣蔵演义》诞生。《忠臣蔵演义》全文由十回构成,里面充溢着大量的明清白话口头语,对于文学作品的汉译以及唐通事的唐话的了解,都可谓是重要的唐话学资料。研究《忠臣蔵演义》,不仅对当时唐通事的汉语水平有一个清晰的把握,更能进一步还原在中日交流第三个黄金期下,日本对先进国文明的吸收和学习的真实情况。作为日本近世文化的一个缩影,对中日文化交流史是一个重要的补充。笔者通过实例调查的研究手法,列举出《仮名手本忠臣蔵》和《忠臣蔵演义》中的语句作成表格进行对比,分别对固有名词、熟语、谣曲等进行分析,围绕唐通事周文次右衙门的汉译手法进行了考察。周文次右衙门在对《仮名手本忠臣蔵》进行汉译时,与中国古代的文化相融合的描写特征十分显著。作品中音声、词义的传达以及为了实现瑶曲、谚语等具有特定机能的表现形式的翻译,运用了直接和间接的翻译方略。通过周文次右卫门的翻译实践,能够准确的把握当时的唐通事学习唐话的态度以及唐话的水平。作为日本近世文化的缩影,是对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