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翻译学是由胡庚申教授提出的新兴跨学科翻译理论,基于达尔文进化论“汰弱留强”、“适者生存”原则。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是以译者为中心的适应生态环境并且进行适应性选择的实践活动。翻译生态环境是由源语、源文本、目标语、译者、译本和读者等构成的统一体。以译者为中心强调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主体创造作用。译者需要发挥主体作用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并且进行适应性选择,这种适应性选择转换是多维度的,包括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译者只有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发挥译者中心作用,从多维度进行适应性选择,才能使译文获得认可。莫言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受到广泛关注,包括译本。《生死疲劳》是莫言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葛浩文翻译了大量莫言的作品,广受好评,为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走向世界做出卓越贡献。本论文从生态翻译学视角探讨葛浩文翻译的莫言作品《生死疲劳》。莫言独特的创作风格,《生死疲劳》的历史背景与地方特色,目标语社会和目标语读者的思想体系等都是翻译的生态环境。这些因素增加了翻译的难度,因此,葛浩文必须凭借自己的能力适应该环境,从《生死疲劳》的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进行适应性选择。本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是文献综述,论述了生态翻译学的理论基础及发展。第二部分是关于生态翻译学的详细介绍,包括生态翻译学的定义、主要术语——翻译生态环境、译者中心、适应与选择。漫长的翻译史证实译本是译者价值观的体现。翻译被认为是译本产生过程中,译者基于自然选择原理不断进行适应与选择的过程。国内外许多学者针对适应与选择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第三部分解释了葛浩文在翻译《生死疲劳》时是如何适应其翻译生态环境的。根据生态翻译学原理,翻译的本质是适应与选择。译者在进行翻译时应该适应其所处的翻译生态环境。适应的目的是为了生存。译者和译本对于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同其他生物对生态环境的适应是不一样的。葛浩文面对的翻译生态环境十分复杂:莫言的创作及语言风格极具特色,与其他大多作品一样,《生死疲劳》的故事也发生在高密东北乡,包含大量地方特色的语言及文化风俗;英语社会及读者的思想体系、阅读习惯要求葛浩文必须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葛浩文凭借其双语文化能力及严谨的翻译主张,能够适应独特的翻译生态环境。第四部分阐述了葛浩文在翻译过程的适应性选择。译者的任务是进行大量选择以实现译本与源文本的对应。葛浩文的适应性选择是从不同维度展开的,语言维方面从词汇、语句及篇章展开,文化维包括特定文化表达及谚语俗语的翻译,交际维的交际意图主要是通过文中人物的名字及服饰体现的。第五部分总结了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不足及进一步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