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高,屈折变化形式最多的动词,一直是国内外语言研究及语言习得研究的重点。本研究通过分析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中介语语料中系动词be的相关偏误,提出了3个研究问题和3个研究假设,以期探究主语类别(人称代词、名词性主语),补语类别(名词性、形容词性、介词性、副词性补语),以及汉语“是”字结构对中国英语学习者系动词be习得的影响。本研究是一个两因素(2×4=8单元)设计,以改错、中译英两种题型随机挑选了湘潭大学大一文理各一个班进行测试,并每班随机抽取30份共计60份测卷用于数据分析。对于所获取的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了多因素重复测量方差齐性检验,以便更好地了解对中国英语学习者系动词be的习得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数据分析的结果显示,主语以及补语各自的主效应都十分显著,两种主语类别之间及四种补语类别之间的相互差异都达到了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证实中国英语学习者对系动词be的习得因主语类别不同以及补语类别不同而产生了显著差异。受主语类别和补语类别影响而产生习得差异的句式从优到次依次为:代词主语句>名词性主语句;名词性补语句>副词性补语句>形容词性补语句>介词性补语句;同时,“副词‘是’+动词”句型也会使中国英语学习者产生习得偏误。本研究对于主语效应和补语效应以及汉语副词“是”字句产生影响的深层次原理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发现上述现象的产生是语际迁移、语内迁移、普遍语法作用的结果。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在中国英语教学层面和二语习得理论层面都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在中国英语教学层面,本研究归纳和总结了中国英语学习者对系动词be的习得受主语类别、补语类别以及汉语“是”字结构影响而产生习得差异的各种句型以及偏误类型,有助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了解教授此语法点的难点,及时调整教学对策,使学习者更有效地掌握英语系动词be结构。在二语习得理论层面,本研究为证实母语迁移,语内迁移及普遍语法在二语习得领域的作用提供了一定的实证数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