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译者(不)可见性的因素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un4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意大利学者韦努蒂提出译者隐形的概念,旨在批判英美目的语文化中通顺翻译的准则对译者地位及源语言文化的抹杀作用,并进一步呼吁译者采取抵抗式的翻译策略,为自身及源语言文化争取可见性。通过对这一概念的发展及其理论基础的回顾,本文认为,译者可见与否是一个动态且相对的概念,受主客观多重因素的影响;从而引发出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具体存在哪些因素或影响译者(不)可见性的实现?本文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旨在对该课题进行尝试性的探索。译者可见性在此定义为:文学翻译中,译者对源语言文化的异化程度,以及译者自身有别于其他译者的风格特征。本文认为译者(不)可见性可通过翻译过程中的三个阶段得以体现,即:译者的文本选择,翻译手法,以及读者的解读;进而提出论点:有三方面的因素或影响译者的(不)可见性,即,译者的主体性因素,外在制约因素,以及读者的主观判断。在多重理论基础上,本文围绕以上三方面提出假设,认为影响译者(不)可见性的因素包括:译者的文化取向,人生观,审美取向,翻译目的,翻译思想及功力,以及目的语文化特定时期的历史背景,源语与目的语语言文化间的差异,及读者的主体性因素。为验证以上假设,本文选取《浮生六记》两英译本:林语堂1935年译本与Leonard Pratt & Chiang Su-hui1983年合译本为研究对象,进行比较性的案例分析(其中,前者为主要研究对象,后者作为参照,适时为讨论提供佐证)。分析显示:首先,林语堂的文化取向,人生观与审美取向促成了其文本选择;其次,透过比较分析的视角发现,林与Pratt&Chiang在翻译目的上的不同造成了两译本间翻译策略及手法上的明显差异;同样,林独特的翻译思想及能力形成了其有别于其他译者(Pratt&Chiang)的风格特征;再次,两译本文本特征的差异与其各自创作的历史背景有所关联;此外,中西语言文化间的差异在两译本中都有所彰显;最后,举例说明即使对于同一译文,不同读者也会因其知识储备,阅读目的与预期,及所处时代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解读。由此,实证结果均支持以上假设,证实了影响译者可见性的具体因素,也进一步印证了如下论点:译者(不)可见性的实现是其主体性因素与客观制约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并因不同读者的感知而仁智各见。
其他文献
在web2.0时代,每个网民都掌握着信息的主动权,每个网民都是一个小型网络媒体,他们会从自己的角度对企业或政府的事肆意发表观点和看法,而这些信息经过多级传播,可能会演变成
19世纪末至今,西方国家经历了五次比较大的并购浪潮。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下,企业的并购活动也获得了迅猛发展,并呈现出交易规模不断扩大、交易金额不断增加、交易工具不断
本文采用现场调查和典型抽样相结合的方法,以富源县分布较广的四种植物群落——云南松林、华山松林、旱冬瓜林、华山松—栓皮栎混交林为研究对象,以荒草地为对照,选取群落的
传统采矿模式下,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产生的废石、尾砂和冶炼弃渣等占我国工业固体废料排放量的85%左右。大量矿山固体废料堆放地表易造成严重污染、诱发泥石流、尾矿溃坝事故
本试验旨在研究添加不同水平植物精油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消化率、肠道菌群及免疫的影响。选取28日龄断奶仔猪240头,按体重相近、公母各半的原则,随机分成4个组,每组6个重复
7岁~10岁学生的性格开始逐渐形成 ,并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开拓属于自己的那一方“天地” ,但同时也有了一些顾虑和烦恼 ,诸如 :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与同伴之间的关系等 ,他们会遇到
期刊
为了提高地铁站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效率,降低班组成员人因失误概率,本文提出人因失误分析技术(ATHEANA)的改进方法用以识别分析地铁应急响应人因失误。将Reason的不安全行为模
岩石圈中的岩石经风化作用形成成土母质,而成土母质的磁性主要来源于岩石圈磁场的剩余磁化部分,进而影响土壤的形成和性质。岩石圈中磁性物质,主要是一些含有铁氧化物的磁铁
本文对大学英语网考组卷过程进行了分析,形成了组卷问题的数学模型,将进化算法与组卷问题的具体情况相结合,设计了一种大学英语网考智能组卷系统。该系统能够按照给定的试题约束
今年是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100周年。对于中华民族来说,这是拉开20世纪帷幕的刻骨铭心的日子。回顾100年前那段惨烈的历史,对于激励国人,不忘国耻,增强忧患意识,振奋为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