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意大利学者韦努蒂提出译者隐形的概念,旨在批判英美目的语文化中通顺翻译的准则对译者地位及源语言文化的抹杀作用,并进一步呼吁译者采取抵抗式的翻译策略,为自身及源语言文化争取可见性。通过对这一概念的发展及其理论基础的回顾,本文认为,译者可见与否是一个动态且相对的概念,受主客观多重因素的影响;从而引发出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具体存在哪些因素或影响译者(不)可见性的实现?本文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旨在对该课题进行尝试性的探索。译者可见性在此定义为:文学翻译中,译者对源语言文化的异化程度,以及译者自身有别于其他译者的风格特征。本文认为译者(不)可见性可通过翻译过程中的三个阶段得以体现,即:译者的文本选择,翻译手法,以及读者的解读;进而提出论点:有三方面的因素或影响译者的(不)可见性,即,译者的主体性因素,外在制约因素,以及读者的主观判断。在多重理论基础上,本文围绕以上三方面提出假设,认为影响译者(不)可见性的因素包括:译者的文化取向,人生观,审美取向,翻译目的,翻译思想及功力,以及目的语文化特定时期的历史背景,源语与目的语语言文化间的差异,及读者的主体性因素。为验证以上假设,本文选取《浮生六记》两英译本:林语堂1935年译本与Leonard Pratt & Chiang Su-hui1983年合译本为研究对象,进行比较性的案例分析(其中,前者为主要研究对象,后者作为参照,适时为讨论提供佐证)。分析显示:首先,林语堂的文化取向,人生观与审美取向促成了其文本选择;其次,透过比较分析的视角发现,林与Pratt&Chiang在翻译目的上的不同造成了两译本间翻译策略及手法上的明显差异;同样,林独特的翻译思想及能力形成了其有别于其他译者(Pratt&Chiang)的风格特征;再次,两译本文本特征的差异与其各自创作的历史背景有所关联;此外,中西语言文化间的差异在两译本中都有所彰显;最后,举例说明即使对于同一译文,不同读者也会因其知识储备,阅读目的与预期,及所处时代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解读。由此,实证结果均支持以上假设,证实了影响译者可见性的具体因素,也进一步印证了如下论点:译者(不)可见性的实现是其主体性因素与客观制约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并因不同读者的感知而仁智各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