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俗文学是类型文学,在中国所有的类型文学中,最能代表中国话语的,恐非武侠小说莫属。金庸的武侠小说富于文化内涵、充满奇思妙想和民族大义,其作品不仅赋予了中国当代文学以新的语言魅力和文化自信,还是中国国家形象与民族文化的代表性符号之一。金庸的代表作《射雕英雄传》由英国瑞典籍译者郝玉青(Anna Holmwood)翻译成英文,并于2018年2月在英美国家出版。其英译本一经上架便引起国内外读者的广泛兴趣,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因其问世时间短,学术界对其英译本的研究寥寥可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际翻译理论界开始真正将翻译研究纳入跨东西方比较文化研究的语境下来考察,而间性理论所主张的平等、尊重、对话、动态平衡原则与跨文化翻译的本质有着异曲同工之理,因此基于间性理论的通俗文学翻译研究将更加全面和符合时代要求。因此从间性理论的视角对其进行研究,不仅拓展了间性理论的运用范围,也从更加全面的角度分析该译本,可望为今后中国通俗文学的跨文化翻译提供指导和启发。本文以前人学者们对间性翻译理论的研究为基础,以金庸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及其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从中撷取典型译例,从间性理论的主体间性、文本间性、文化间性三个方面分析英译本中的间性体现。通过理论研究和译例分析,本研究发现:1)《射雕英雄传》的译介过程涉及到的主体主要包括:原作者、译者、目标语读者、赞助商,即出版社,他们从各个方面影响着英译本的成形。此外,译者属于中心主体,积极地与其他相关主体进行沟通、协商,达成各主体间的平衡;2)原作中,金庸引用大量中国古谚语、成语、古代散文和诗歌,这些互文创造使得原作品更具魅力。译者在处理这些互文时,积极发挥其英语互文能力,创造出有着相同或相似效果的目的语中的互文现象,尽量地保留了原作的语言特色;3)作为一部长篇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包含着大量中国文化元素,大致可分为生态、宗教、物质、社会、语言等五个方面。在处理这些文化元素时,译者在综合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接受度和译本的市场定位后,选择了大量的归化策略进行翻译,如意译、增译、加注、替代、改写等;同时,本着传播中国文化的初衷,译者也采用了音译、直译、音译加释译等异化策略,向英语国家的读者展示了中国特有的文化特色。译者灵活选用翻译策略和方法而产出的译文体现了其平等、对话、交际、平衡的间性思维。总而言之,本研究从间性翻译理论的视角探讨了《射雕英雄传》的英译本中的间性表现。综合典型译例分析可总结出该译本是各参与主体、中英文本、中英文化在平等、互相尊重的对话协商后的产物,因而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好评,可谓是一次成功的中国通俗文学跨文化译介范例。该研究不仅拓宽了间性翻译理论在通俗文学英译研究中的宽度,同时也可为今后的中国通俗文学跨文化翻译实践提供借鉴,以助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脚步更快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