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神经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指周围或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或继发性损害或功能障碍引起的疼痛。脉冲射频(pulsed radiofrequency,PRF)作为一种在连续射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治疗慢性疼痛的微创方法,其对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的长时间镇痛效应越来越得到临床实践的证实并且未发现明显的神经系统并发症。脉冲射频与传统的连续射频不同,电极温度不高于42℃,不会对神经造成损伤;并且针尖在神经周围,对神经无直接穿刺损伤,所以称为非毁损射频。脉冲射频是治疗神经性疼痛的新手段,但脉冲射频的机理尚不明确。大多数临床病案报道中均采用Sluijter提出来的2Hz、42℃、120s参数,改变脉冲射频的作用参数是否可以提高脉冲射频的镇痛疗效和维持时间,亟待深入研究。
目的:本试验分两部分对不同参数脉冲射频进行前瞻性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探讨不同射频参数对临床疗效的影响,为脉冲射频镇痛治疗的参数选择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
第一部分:不同温度脉冲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37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Ⅰ组(38℃脉冲射频组)、Ⅱ组(42℃脉冲射频组)、Ⅲ组(45℃脉冲射频组)。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2、3、4天、1、2、3、4、6、8、12、24周观察以下指标:①VAS评分;②疼痛强度(PI);③疼痛缓解度(PAR);④镇痛药物服用量;并记录脉冲射频起效时间、维持时间及不良反应,计算总有效率。第二部分:不同作用时间脉冲射频治疗脊神经后支痛的临床效果30例脊神经后支疼痛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Ⅰ组(120s脉冲射频组)、Ⅱ组(240s脉冲射频组)、Ⅲ组(480s脉冲射频组)。观察指标及时间同第一部分。
结果:
第一部分:不同温度脉冲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治疗后Ⅰ组(38℃组)、Ⅱ组(42℃组)和Ⅲ组(45℃组)均显示有较好的镇痛作用:VAS均在第1天开始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治疗初期(1天-4天)45℃疗效较38℃好,治疗中后期三组疗效无明显差别。PI均在第1天开始明显降低,治疗初期45℃的疼痛缓解度较38℃高,治疗中后期三组的疼痛缓解度无明显差别。三组治疗后镇痛药服用量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但所有时间点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Ⅲ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Ⅰ组和Ⅱ组。三组均在治疗后1天起效,疗效维持时间均在24周以上,无严重不良反应。
第二部分:不同作用时间脉冲射频治疗脊神经后支痛的临床效果治疗后Ⅰ组(120s组)、Ⅱ组(240s组)和Ⅲ组(480s组)均显示有较好的镇痛作用:VAS、PI均在第1天开始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治疗早期(1周内)Ⅰ组疼痛缓解度高于Ⅱ组,但治疗中后期三组的疼痛缓解度无明显差别。均在治疗4天后开始减少镇痛药服用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三组有效率均较高,均在治疗后1天起效,疗效维持时间均在24周以上,无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
(1)38℃、42℃、45℃脉冲射频均有效,但45℃组的有效率高于38℃组和42℃组。
(2)120s、240s、480s脉冲射频均有效,不同作用时间脉冲射频效果无差异性。
(3)两部分试验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