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化油田纯6块沙四上亚段低渗透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ubs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纯化油田纯6块沙四上亚段位于济阳坳陷东营凹陷西部,区内发育滩坝相储层,其物性差,非均质性强,分布复杂,开发难度大。因此,开展该区滩坝相储层非均质性研究与综合评价,对油田后期的开发具有实际意义。论文综合利用地质、测井及开发动态等资料,进行了储层划分对比研究,在此基础上系统研究了纯6块沙四上亚段储层非均质性及其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利用地质、测井等资料,对研究区沙四上亚段标志层特征进行总结,将研究区目的层段划分为5个砂层组和19个小层。在层内、层间、平面三个方面,对储层非均质性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研究;主要通过渗透率非均质参数、分层系数、单砂体平均厚度、砂岩密度、砂体钻遇率及几何形态来研究非均质性;总结了隔夹层分布特征以及层内、层间、平面非均质模式。层内非均质模式分别为正韵律、反韵律、复合韵律、均质韵律四种,其中复合韵律模式占多数:层间非均质模式分别为多层式、对接式、孤立式,其中多层式模式占多数:平面非均质模式分别为席状、条带状、土豆状三种,其中席状模式占多数。优选出表征储层质量的参数,对非均质综合指数进行计算,将非均质综合指数平均值大于0.6的小层定为优势小层。并结合生产动态资料,指出剩余油分布规律:在层内,剩余油富集分布在泥质含量低,物性好的部位;在层间,发育多层式非均质模式为主的砂层组、以及发育席状非均质模式为主的主力优势小层,剩余油相对富集;在平面,剩余油分布特征与小层平面非均质模式特征基本符合,席状非均质剩余油模式呈现为“普遍分布,局部富集”的特征,条带状非均质剩余油模式呈“条带状”分布的现象,土豆状非均质剩余油模式呈“孤岛式”分布的特征。
其他文献
煤层巷道长壁长孔爆破采煤法.是针对急倾斜中厚难采煤层而探索出的一条新路。黑龙江龙煤集团鹤岗分公司新兴煤矿,借鉴外部经验并经专业技术人员改进,探索出难采煤层巷道长壁长孔
《工程热力学》是建筑环境、热能工程等涉热工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常因其概念理论深奥繁杂且公式繁多而导致学生难学教师难教。首先分析了《工程热力学》教学中常见的具
<正>目前,很多中国学生在英文写作中使用汉语构思和谋篇布局,在措辞、句法等方面随处可见汉语思维方式的影子,结果导致语言晦涩难懂。不少哲学家和语言学家认为,语言只是表情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