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育管理学是当代体育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它的兴起主要得益于体育在走向现代化过程中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以及体育管理学科专业的迅速扩张。在中国,体育管理学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建立和发展,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2005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体育学学科规划评审组在成都召开发展研讨会时指出,自1997年体育学科被单独列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范围至今的9年间,体育管理学立项最多,约占立项总数的19.8%,由此显示出体育管理学巨大的研究价值和潜力。对国内外体育管理研究的认识与对中国体育管理研究未来发展趋向的探讨成为需要首先解决的课题。中国体育管理学研究的特色是什么?国外体育管理学研究热点是什么?国内外体育管理学研究的差异性在哪里?只有将它们放到全球化的视野中进行比较探讨,才能得出系统清醒的答案。自我国体育管理学建立以来,学者热衷于讨论中外体育管理体制的异同,或是中外体育管理教育的差异等微观表面现象问题,但对各自的宏观研究把握却不甚了解,对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的差异也缺乏认识。因此,我们更需要进行一番扎扎实实的基础分析工作,本研究主要对近十年中国体育管理学研究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再据此与北美的体育管理学研究进行比较。本研究运用内容分析的研究方法,对我国9本体育核心期刊在1997至2006年10年期间发表的965篇体育管理学文章进行了系统的定量与定性分析。研究结果对于我国体育管理学研究的主体、研究的热点主题以及研究的具体内容进行了重点描述。此外,本研究将我国体育管理学研究与北美体育管理学研究进行了比较分析,找出两者在总的发展趋势和重视高校体育运动管理方面有共同点。得出以下结论:1.从研究数量分布情况来看,1997至2006年十年间体育管理学相关论文的数量呈总体上升趋势。从对国内九种体育核心期刊杂志上的发布量统计来看,北京体育大学发表的体育管理论文数量居于首位,其次为武汉体育学院,中国体育科技和体育学刊分列三四位。此外,我国学者比较倾向于独立撰写学术论文或者与一到两位学者共同完成研究。独立完成研究为最流行的研究合作方式。2.从各研究主题的数量分布情况可以看出,“国家的体育产业与体育发展”主题在近十年国内体育管理学科界最为热门。其他热门主题还有:大众健身与体育;高校体育与运动管理;体育法律和体育政策。另外,高校体育与运动管理以及运动员管理这两个主题也比较受关注。其中,“国家的体育产业与体育发展”主题研究又可分为对体育产业整体现状和前景研究以及对体育产业分支市场发展的研究。“大众健身与体育”主题论文主要围绕“全民健身”这一主题进行研究。大多数这个主题的论文从宏观方面对“群众体育”的现状进行描述,并对其管理体制进行分析;有相当数量的论文对城镇的社区体育发展进行了研究;还有一部分对农民体育健身展开了调查研究。在“体育法律与体育政策”这个主题中,我国体育法律以及规范条例的空白导致很多具有争议的问题出现,譬如职业体育中球员转会、体育经纪人活动、俱乐部运行管理、体育受贿等问题。大多数相关论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描述性的现状研究。由于我国的体育相关法律法规的发展相对落后,因此很多学者将目光投向了国外建立得较为完善的体育法律法规与政策,对其进行研究。十年问我国体育期刊杂志发表的“高校体育与运动管理”主题论文主要着重两个方面的研究:高校高水平运动管理体制以及高校高水平运动联赛的可持续发展。“体育组织研究与理论”主题论文主要对各种体育协会体育社团的现状描述、体育组织的结构和体制变革、体育组织间的关系研究以及体育组织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研究。之后,文章将1997-2006年间我国体育管理学研究与北美体育管理学研究就研究主题和研究内容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下述结论:3.研究热点不同。北美体育管理学研究热点在于体育组织研究与理论;体育消费者与体育观众;高校体育与运动管理;体育管理研究理论与方法这四大主题。而我国体育管理学研究则侧重国家体育产业与体育发展;大众健身与体育;体育法律与体育政策;高校体育与运动管理这四大主题。北美的体育发展以市场为风向标,其体育管理研究反映了这个特点。我国的体育发展则是以国家政府颁布的政策为导向,我国的体育管理研究因此也顺应了这个趋势。4.研究类型不同。本论文发现北美体育管理研究以探索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为主,而中国体育管理研究以描述性研究为主。北美体育管理研究已发展得比较成熟,已走过单纯的描述阶段,已运用或者移植各种其他学科的理论对体育界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剖析。而我国的体育管理研究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较为缺乏理论研究和运用。5.研究角度不同。北美体育管理研究较多选取小角度对各种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而我国体育管理学研究大多从一个宏观的角度或者选取多个角度一并进行研究。6.研究设计不同。北美体育管理研究非常重视研究方法,而在中国体育管理研究中,研究方法这一块没有得到很大的重视。这样使得北美体育管理研究的设计更为严谨和科学,而我国体育管理研究设计则有较多漏洞,研究信度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