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绿阔叶林是亚热带地区的地带性顶极森林群落,其物种多样性丰富、群落结构复杂且生产力较高,是我国植被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同纬度地带性植被中也具有特殊意义。然而,由于我国中东部地区人类活动历史较长且经济发展迅速,其地带性常绿阔叶林植被长期受到人为干扰,破坏严重。壳斗科(Fagaceae)栲属(Castanopsis)植物是我国常绿阔叶林的主要建群物种,但同时也是重要的经济用材。湖北隶属“中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东部(湿润)常绿阔叶林亚区域”,其栲类林是该地区常绿阔叶林的主要类型之一。针对湖北省栲类常绿阔叶林群落进行系统性研究,对地带性森林植被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关于该地区栲类林的研究相对较少,且现有资料多为对植被的定性描述,缺少定量分析。因此,本文以湖北地区栲类林为研究对象,结合相关环境因子,综合调查了29个样方数据,分析其物种组成、区系成分、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格局,并对其群落分类和影响群落结构的环境因子进行探讨。结果如下:(1)物种组成湖北栲类林群落内植物种类丰富,物种组成复杂。所调查的湖北省栲类林群落中,共记录了维管植物88科210属376种,其中蕨类植物10科11属12种,裸子植物4科7属8种,被子植物74科192属356种。在群落内的不同层次上,乔木层植物35科70属121种,灌木层植物58科135属273种,草本层植物26科41属45种,层间植物19科25属30种。(2)区系成分从科的植物区系组成来看,热带成分(40科,67.80%)多于温带成分(19科,32.20%)。热带成分的分布类型中,泛热带分布的科最多(28科,47.46%);温带成分的分布类型中,北温带分布的科最多(15科,25.42%)。从属的区系组成来看,热带成分(97属,51.87%)与温带成分(85属,45.45%)大体相当。热带成分的分布类型中,泛热带分布的属最多(43属,22.99%);而温带成分中,北温带分布的属最多(28属,14.97%)。(3)物种多样性环境梯度格局分析表明,经度显著地影响湖北栲类林的物种多样性,表现为由西向东多样性逐渐降低。海拔升高显著提高了乔木层的物种数和Shannon指数,而灌木层和草本层的海拔梯度格局不显著;各层物种数和各多样性指标在纬度梯度上都没有显著的格局。(4)群落分类和排序群落分类结果表明,湖北省栲类林可分为5个主要群落类型,即苦槠群落、钩栲群落、丝栗栲群落、甜槠群落、罗浮栲群落。CCA分析表明,在各环境因子中,海拔、经度、坡度和土壤磷含量对群落组成的影响最大。方差分解结果表明地理因子和土壤对栲类林群落组成影响显著,解释率为68.94%。(5)径级和多度结构在所调查的29个样方中,乔木层含木本植物1955株,平均胸径为14.43cm,径级结构呈现左偏的单峰形。其中,5~10cm径级(474株,24.25%)和10~15cm径级(404株,20.66%)个体数最多,二者之和接近乔木层个体数的一半(44.91%)。种-多度分布表现为典型的具有少数常见种、多个偶见种的倒“J”形曲线。综上,湖北省栲类林物种多样性高,群落结构复杂,区系成分多样;主要包含5个群落类型,地形和土壤因子可以解释大部分的群落组成变异。该研究可为湖北省常绿阔叶林保护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