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高渗油藏的水驱开发过程中,由于水流的长期冲刷作用,大孔道较为发育,注入水无效循环严重,影响油藏的开发效果。论文以G区块高渗透稠油油藏为研究对象,针对开发过程中边底水长期冲刷,储层物性时变性强,剩余油识别难度大,油藏采收率降低的现状建立了一套定量的大孔道识别方法,为剩余油精确描述提供基础。在前期的地质认识基础上,选取10个动静态参数,利用出砂量确定各个评价指标的主体间效应,确定各个评价指标的重要性;根据重要性程度排序,应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判断矩阵,确定油水井的指标权重;综合考虑油水井22种生产制度变化对大孔道评价的影响,利用VBA编程建立大孔道评价数学模型;利用吸水和产液剖面测试数据对大孔道识别模型进行了验证,给出了大孔道随时间变化的分布图。同时,结合区块的开发历程,分析了产液量、调剖调驱、聚合物驱、CO2吞吐等措施对大孔道发育的影响。基于相关室内实验资料,考虑调剖调驱、聚合物驱及CO2吞吐等多项措施,选用CMG数值模拟软件,结合前期大孔道定量识别结果,完成了G区块Ng12+Ng13小层历史拟合,区块累计产油误差-1.5%,成功拟合单井159口,单井拟合率86.8%,满足相关的精度要求。在历史拟合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在平面上剩余油的成因类型主要包括底水(次生)滞留型、低势区边部、构造(局部)高部位、水淹路径绕流区及隔夹层遮挡型,在纵向上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油层顶部及隔夹层下部,目前区块综合采出程度26.51%,可采储量采出程度74.24%,剩余油可采储量93.59×104t。通过各个小层可采储量采出程度对比,表明研究区在纵向上为一个连通的流动单元,生产中存在层间窜流。论文的研究成果对于认识中高渗稠油油藏大孔道的时空演化规律及对G油藏剩余油挖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