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地层新管幕法施工对土体变形的影响因素研究

来源 :西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tiandegushi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提升黄土地区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工程建造技术,降低对地面交通及周边环境的影响,急需探索适用于黄土地层的地铁车站暗挖建造新技术。新管幕法是一种地下工程暗挖施工的辅助工法,支护结构一体化的管幕结构能够在减少地面交通影响的情况下完成地下空间的施工。该工法目前已在国内工程中尝试应用。参考太原市迎泽大街下穿火车站通道工程的地质资料,采用ABAQUS软件建立数值计算模型,将该工程数值计算结果与地面监测数据对比验证,模型计算结果准确。对不同工况下管幕法施工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其在黄土地层中的变化规律。主要研究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方面:(一)为研究管幕预筑工法中如何减小施工引起的地面变形以及管幕预筑结构的稳定性,通过单一变量原则分别就五种施工因素对土体变形的影响和支护结构的稳定性进行分析讨论。结果显示:各因素对地面沉降、水平位移以及管幕结构竖向收敛值的影响权重从大到小依次为肋梁间距、肋梁宽度、钢管间距、钢管直径、钢管切割位置,其中肋梁间距的影响占比最大,达到50%以上。而改变钢管切割焊接位置,管幕结构的水平变形的变化最大。(二)基于管幕预筑工法不同施工因素对地面变形的影响,计算分析管幕预筑结构的应力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管幕预筑结构不同部位钢管上各点的应力随着钢管直径或肋梁间距的增大而增大,呈正比关系;钢管上各点的应力随着钢管间距或肋梁宽度的增大而减小,呈反比关系。钢管采用偏心切割焊接时,管幕结构应力值增大,偏心距小的肋梁截面应力最大。(三)对比分析了管幕预筑结构与管幕环梁结构的顶管施工过程对地面沉降的影响以及管幕钢管的受力特性。结果显示:管幕预筑结构采用边顶管边切割焊接施工时,其顶管施工过程对地面沉降的影响以及最终地面变形均小于管幕环梁结构。管幕预筑结构中钢管切割焊接与肋梁相接部位的应力值远大于管幕环梁结构。(四)对比分析了拱形管幕结构与矩形管幕结构在不同施工因素下土体变形和支护结构稳定性的差异。结果显示:不论是相同因素下地面沉降对比,或是不同施工因素下地面变形规律对比,均是矩形管幕结构变化较大。拱形管幕预筑结构拱圈部位的结构变形和钢管的应力值均小于其他部位,也小于矩形管幕预筑结构。通过对以上施工因素的分析研究,较为完善的讨论了管幕预筑结构和管幕环梁结构的应力特性以及施工对地面变形的影响,以期能够为工程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其他文献
场地卓越周期即是指与地基土层发生共振作用时地震波的一个谐波分量的周期值,是场地类别划分和结构抗震设计的一个重要参数。目前确定场地卓越周期的方法主要有两大类,其一是应用观测仪器的现场测量法,其二是基于地层信息的计算法,前者对测量仪器及观测点选择均有严格要求,且易受场地条件限制,后者则存在计算精度低或计算过程过于复杂等问题。脉冲响应谱法就是基于地层信息计算方法中的一种较为精确的计算场地卓越周期方法,也
随着建筑物改造工程的进行,大量柱子在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结构损伤和承载力不足等问题。玻璃纤维复合材料(Glass Fiber Reinforced Plastic)因其轻质高强、耐腐蚀且价格较低等特点被广泛用于工程实际中,同时钢纤维水泥砂浆因具有增强、阻裂和韧性好等特点作为修复材料可显著提高构件的力学性能。为了更好地达到加固补强效果,提出一种新型组合形式—GFRP与钢纤维砂浆加固损伤RC柱。本文在课
目前,站场工程项目施工组织管理面临诸多问题,在有限的施工空间中,因施工管理混乱和管理手段落后造成多专业交叉施工资源浪费和工期延误,从而严重制约了此类项目施工的良性发展和项目效益提升,而多专业交叉施工可更新资源管理作为项目管理的核心,其管理的有效性和科学性直接关系到多专业交叉施工组织管理的成败。因此,本文从可更新资源配置角度出发,以研究工作面资源为主导影响因素,建立多专业交叉施工蚁群优化模型,并基于
与传统加固方法相比,钢套管加固法具有承载力高、抗震性能好、施工便捷等优点。目前关于钢套管加固法的研究还主要集中于对完整柱的加固,而对既有建筑的加固与改造则需考虑损伤对加固效果的影响。因此,为改善钢套管加固法的力学性能,并将其应用于对损伤柱的加固中,引入新型加固材料钢纤维水泥砂浆,提出钢套管-钢纤维水泥砂浆加固预损RC柱的新型组合结构形式。试验以RC柱损伤程度、混凝土离散性和钢套管厚度为影响因素,共
混凝土结构的加固修复一直是结构工程学术界研究热点之一。针对已有加固技术施工过程繁杂、材料价格高昂或预应力难以测量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预应力塑钢带-外包钢复合加固技术,该种复合加固方式充分发挥了塑钢带和角钢复合加固钢筋混凝土核心柱的优势,同时使它们协调作用,共同受力,能够极大地改善原构件的力学性能。该加固技术具有施工简便、造价低、施加预应力便于控制、测量等优点,可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参考依据。开
装配式结构是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的结构形式,是走建筑业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由之路。相比于传统现浇结构,装配式结构具有生产效率高、环境污染小、施工周期短、质量稳定、劳动强度低等优点,但其整体性和抗震性能不佳。对于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梁柱连接节点对结构抗震性能起决定性作用,而装配式框架梁柱暗牛腿角钢连接节点作为一种新型节点连接形式,通过试验发现其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为了进一步探究该节点的受力性能,本文基
黄土在我国分布广泛,在季节性冻土地区反复的冻融循环作用会引起不良的工程问题。传统的粉煤灰、石灰等固化剂有着污染环境的缺点。更多新型绿色环保的土壤固化剂被人们所研发,Roadyes?(以下简称路液)作为一种新型离子固化剂,以其掺入土后改良黄土具有高强度,低成本、无污染等特点在黄土地区被快速推广。冻融循环对路液改性黄土力学特性的影响处于空白,本文通过室内试验,研究冻融循环对改性黄土力学特性影响规律。研
TBM在长大隧道掘进中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其自动化程度高,施工速度快,但在遇到较坚硬岩石时,其刀具磨损速度加快,掘进速度变慢,大大影响施工成本及效率,新型的“微波+机械”破岩方法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一难题。影响微波破岩效果的岩石内在因素主要包括岩石种类、矿物成分、分布方式、颗粒大小以及矿物颗粒边界轮廓等,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微波照射方式和地应力等。微波辅助破岩在微观上表现为微波照射下岩石内部微裂纹的生成及
生土材料不仅具有就地取材,操作方便的优点,还能满足耗能低,污染少的环保要求。针对传统生土结构整体性差和材料强度低的缺点,国内外研究人员对生土材料性能,成型工艺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在改性材料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嵌固生土砌块。自嵌固生土砌块之间通过凸肋和凹槽的互锁机制咬合连接,减少了对砂浆的依赖,能够加快生土建筑的建造速度,符合标准化、装配化的建筑发展趋势。本文围绕自嵌固生土混合墙体的抗震性能展开研究,
随着我国进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建设和改造规模不断加大,每年有超过几亿吨的建筑垃圾产生,而废弃骨料是建筑业产出量最大的废弃物,废弃骨料的处理成了建筑业的一项棘手难题。为了实现废弃骨料的二次利用,课题组前期提出了一种型钢再生混凝土柱-钢梁组合框架(Steel reinforced recycled concrete column-Steel beam,简称 SRRC柱-S梁),该组合框架不但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