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课题组在前期实验中构建了大鼠脑缺血模型,建立了一整套分离培养BMSCs的方法,并用BMSCs移植治疗脑缺血大鼠明显改善了损伤的神经功能。本研究正是在我们前期的工作基础上,对以下问题进行的一个深入的研究。本研究的目的就在于探讨在BMSCs治疗缺血性脑损伤时,第一:BMSCs是否以及如何向脑缺血损伤区迁移?第二:如果BMSCs迁移到脑缺血损伤区与SDF-1/CXCR4.有关,其机制如何?第三:BMSCs迁移到脑缺血损伤区后是否分泌VEGF?第四:BMSCs迁移到脑缺血损伤区后是否促进内源性神经干细胞迁移分化?
本研究包括以下二个部分:
第一部分:静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缺血大鼠脑内的迁移机制研究
背景和目标:为了探讨BMSCs在损伤脑内的迁移机制,本研究追踪了在脑缺血后BMSC在脑内的迁移路线和研究SDF-1/CXCR4介导:BMSC迁移的机制。
方法:实验分为两组:磷酸盐缓冲盐水组(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PBS 1 m1)作为对照组;MCAO后24h尾静脉内注射大约2×106/1mLPBSAd5/F35-GFP标记的BMSCs组作为实验组。移植前用Ad5/F35-GFP标记细胞并用AMD3100预处理细胞。为了研究缺血后SDF-1α在BMSC迁移中的机制,在移植后的1,3,5,7,10和14 d用免疫荧光的方法检测GFP标记细胞的分布(n=9脑片,n=3rats),在移植后的1,3,7d使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定量分析缺血脑组织SDF-1α的mRNA水平,并用组织荧光半定量分析缺血组织SDF-1α的分泌。在细胞移植后的1,3,7和14d,用流式细胞仪半定量检测体内迁移的细胞数目(n=4)。流式细胞仪和RT-PCR检测CXCR4在BMSCs上的表达。
结果:在缺血半暗带区域发现SDF-1α的mRNA和蛋白水平明显增高,在3-7d达到高峰,14 d后开始下降。另一方面,BMSC表面的CXCR4表达在缺氧时增加,并且CXCR4表达随BMSC代数的增加而减少。用CXCR4特异性拮抗剂AMD3100预处理BMSCs后减少约90%向缺血脑损伤区迁移的细胞。激光共聚焦成像仪显示GFP标记的BMSCs能够通过血脑屏障,聚集在脑损伤半暗带区(主要是运动皮层,丘脑和内囊的某些区域),此处也正是SDF-1强免疫原性的区域。
结论:综合以上的结果在大脑失状图上描绘出BMSC在缺血脑内的迁移路线:嗅觉-丘脑-海马-皮层,并且这种迁移与SDF-1α/CXCR4轴的调节有关。
第二部分:静脉移植BMSC改善脑缺血大鼠的神经功能的作用机制研究
背景和目的:探讨静脉注射BMSC对大鼠脑缺血后神经功能修复的机制方法:制做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并且在缺血后1d静脉注射2×106BMSC。神经功能检查在缺血后的1,7,14,28d进行。使用ELISA和RT-PCR分析细胞治疗组和PBS对照组缺血脑组织分泌VEGF的水平。通过TUNEL,H&E和尼氏染色分析神经细胞的凋亡和损伤程度。在大鼠的海马和皮质用免疫双荧光的方法检测Pax6标记的海马处NPCs向神经元(DCX和NF-200)分化的情况。
结果:神经功能评分发现在缺血后的14和28d细胞治疗组比PBS对照组有明显的功能改善。实验组中缺血脑侧海马分泌VEGF明显增加比PBS对照组海马分泌的VEGF在细胞移植后1d(63.253±1.171pg/mLvs 3 1.689±1.33 pg/mL)和3d(60.438±0.921pg/mL VS 29.345±1.48 pg/mLp<0.01);缺血半暗带区的皮质中VEGF的表达在移植后7d和14d(34.428±0.625pg/mL,30.167±1.127 pg/mL,p<0.05)于对照组(30.198±0.677 pg/mL,26.467±0.681pg/mL,p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