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Dlk1-Dio3印记区域内6个长非编码RNA的分析

来源 :河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因组印记是一种表观遗传现象,是指基因组中的部分基因能够以依赖亲本来源的方式实现单等位基因表达。印记基因通常成簇存在,并且在物种间相对保守。Dlk1-Dio3印记域在细胞分化和胚胎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区域内印记长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的表达与诱导全功能干细胞的发育潜能有关。  长非编码RNA是指长度大于200bp的一类非编码蛋白的RNA,因其在基因组中的含量巨大及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而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根据长非编码RNA在基因组中的位置,可以将其分为反义lncRNA,基因间lncRNA,增强子lncRNA和内元lncRNA。最近,在小鼠的Dlk1-Dio3印记域内发现了一些位于基因间和基因内元的lncRNA,然而牛Dlk1-Dio3印记区域内的lncRNA研究还很少。  为了鉴别牛Dlk1-Dio3印记区域内的长非编码RNA,本研究选取位于Meg8基因内元上及Meg8与Meg9基因间的4组EST序列,经RT-PCR扩增,得到3个内元lncRNA和1个基因间lncRNA,分别命名为Meg8-IT1,Meg8-IT2,Meg8-IT3和Linc24062。分析这4个lncRNA基因在成年牛8个组织(心、肝、脾、肺、肾、骨骼肌、皮下脂肪和大脑)中的表达,发现其在被检测的组织中均表达。利用基于SNP的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发现Meg8-IT1,Meg8-IT2,Meg8-IT3和Linc24062在牛被检测组织中均为单等位基因表达,说明它们在牛中是印记的。  Mico1和Mico1os基因是在鼠Dlk1-Dio3印记域内被发现的两个母源表达的印记lncRNA。在此研究中,首先用RT-PCR的方法获得牛Mico1和Mico1os基因的cDNA序列,并通过链特异性RT-PCR确定两个基因的转录方向,证明两者是来自同一区段的双向转录物。检测Mico1和Mico1os基因在来自围产期死亡的体细胞核移植牛和自然繁殖牛的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发现在自然繁殖牛6个被检测的组织(心、肝、脾、肺、肾和大脑)中,Mico1和Mico1os基因均呈现单等位基因表达,而在体细胞核移植牛组织中发现多种异常的表达模式。为揭示DNA甲基化是否调控Mico1和Mico1os基因的单等位基因表达,针对Mico1和Mico1os基因正常和异常表达的组织,选取Mico1和Mico1os基因内部和上游的6个区域进行甲基化分析。结果显示在自然繁殖牛和体细胞核移植牛的组织中,被检测的6个区段均呈现高甲基化状态,推测DNA甲基化修饰可能未参与调控Mico1和Mico1os基因的单等位表达。在Mico1和Mico1os基因异常表达的体细胞核移植牛组织中,3个下游已知的印记基因(Gtl2,Meg9和Dio3)均呈现正常单等位基因表达,表明Mico1和Mico1os基因紊乱并未影响Dlk1-Dio3印记域内下游基因Gtl2,Meg9和Dio3的印记表达。
其他文献
随着世界原油日趋重质化和劣质化,各国炼厂都大力发展掺炼或全炼重油和渣油的流化催化裂化(FCC)技术,以拓宽FCC原料油来源,满足全球市场对轻质油品的需求,最大限度提高经济效益。
研究印制电路板电镀深镀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而提高高厚径比印制电路板产品的电镀铜的深镀能力,对于提高电子产品可靠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等具有明显的实际应用价值。
近年来,植物细胞凋亡的诱导途径和信号调控机理已经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问题。本研究以小麦(临优2018)为材料,采用10.08 kJ·m-2·d-1 UV-B辐射与5mW·mm-2 He-Ne激光辐照及二者
为了是解决日益严重的能源和环境问题,氢能被认为是解决这类问题的重要取代者之一,同时电解水制氢又是产生氢能的主要方法。复合纳米材料具有很好的的电催化性能,为了提高纳米材料的电催化性能,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控制其形貌,从而提高其比表面积来改变电催化活性。本文第一部分,在苯甲醇体系中,以苯甲酸为表面活性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稳定剂,采用溶剂热法合成了颗粒状的PdxNi100-x双金属纳米颗粒。
丙烯酸(酯)作为主要的高分子聚合物单体和化工原材料,工业生产中主要通过丙烯的两步氧化法来制备。随着世界能源结构中天然气和原油资源的日渐耗竭,煤制乙炔再次成为合成大宗化学品的重要原料,尤其近年来氧热法生产电石技术的发现进一步促进了电石乙炔下游产品的开发。电石乙炔炉中的副产物一氧化碳可作为乙炔经羰化反应制备丙烯酸(酯)的羰基源,这样可以大大减少电石乙炔过程中的CO排放量,改善资源的有效利用,并降低对环
极地海洋特殊环境对观测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海底观测技术的日趋成熟,极地海底观测系统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后勤保障的高要求制约了系统的发展,目前广泛使用的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