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量为切入点,对“一+M+把+N+VP”格式在主观性方面的体现进行描写和分析。我们在汉语语言事实的基础上,考察能够进入该格式的各组成部分,并对格式整体的句法语义关系和语用功能进行细致的描写分析,最后通过对藏族学生习得该格式时存在的偏误进行全面调查和整理分析,给出初步的教学步骤及建议,以期为对外汉语教学做出有益补充。借用动量词是动量词中最有活力的一个词类,极具开放性,它的扩展方式之一是施事发展了广义的工具性,即不使用借用动量词原本的功能,只选择其向外击打的功能。借用动量词还可以通过发展下位名词和修饰扩展的方式来增加其容量,下位名词与基本范畴的名词只存在外形的差异,而通过修饰扩展的名词与基本范畴名词不存在外形的差异,突出的是动作力度的差异。此外工具类的借用动量词可以通过以上两种方式扩充其容量,而器官类的借用动量词仅能通过添加修饰词的方式来扩充其容量。该格式的主观性可以由各组成要素体现出来。首先格式中的宾语体现了说话人的主观移情,因此宾语在形式上多为生命度较高的名词性词语,对宾语的描述体现了说话人的情感倾向。其次“把”字句的主观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种是当施事将我所偏爱的事物毁坏时,主观性主要表现在说话人对施事的追责和对受事的同情上;第二种情况是当受事是与我无关的人或事物时,当处置结果符合现实情况时,客观性较强,当处置结果与现实情况不相符时,主观性主要表现在说话人的主观意愿上。该格式的主观性还可以通过整体的语用效果体现出来,“一+M”和“把+N+VP”之间表现出量的不对等,后者是一些颇有难度的动作事件,动态强度都很大,而前者体现最小频次的动作,这种最小动作频次和难度较大的动作之间的不匹配,产生了夸张的语用效果。当这种不匹配反差越大时,其夸张的语用效果就越强。此外时态也会影响夸张量的实现,未然态的句子表现的是施事的强意愿性,而非现实的动态性,因此夸张程度较高,而已然态的句子表现的是施事的现实动态性,客观性较强。主观性表达往往是不同范畴合力作用之下的产物,在对话语体中,当说话人陈述与自我相关的事件时,其表现的主观性程度较高,语篇中体现说话人对所述事件的情感、态度和判断的成分也能加强主观性程度,除此以外不同类型的“虚拟条件句”与否定结构的叠加不仅体现了说话人较强的威胁和警告语气,还因为在日常对话中高频共现,逐渐融合成一个具有强主观性的固定表达。藏族学生习得“一+M+把+N+VP”格式时,存在语法和语用上的偏误,但是语法上的偏误更顽固,受到学生母语的负迁移和语法知识储备不足的牵制,语用上的偏误则突显出学生缺乏语篇意识,对语用效果的感知比较依赖语境。学生在面对处置类“把”字句时,容易选择回避策略,并因为自己母语的负迁移而出现“把”字或“把”后宾语的残缺。在语用层面,学生能准确识别该格式所表达的情感类型,但是对该格式语用功能不太熟悉,并且缺乏对该格式上下文内容细节的捕捉和提炼。在二语教学中,要合理安排教学顺序,夯实与格式相关的语法和语用方面的教学,并通过句式对比加强学生的语篇意识。